English

从生态角度看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2008-06-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我有话说

汶川大地震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在痛惜于一个个生命的消逝的同时,作为一名生态学者,我特别关心这次地震对当地水坝和生态的伤害。

2005年5月22日,笔者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环评风暴能否救怒江?》,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一些挺坝人士的激烈反对。我虽不是学地质的,但一些知识是一些地质专家告诉我

的,认为他们的意见有道理,就写进文章里去了。我当时反对建立怒江大坝的第一条理由就是,怒江“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侧为新生山体,且多处于地震断裂带上,岩石圈不稳定,易诱发滑坡和地震”。针对这个担忧,水电专家水博先生的反驳观点原文如下: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蒋先生的理由:其一,很多反水坝的宣传都把地震和滑坡做为反对修建水坝的论据,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偏见。就人类现有对地震的研究水平来看,人们总能够通过地质勘探让坝址避开地震的断裂带。工程的抗震能力也是现代水电工程的一个重要科学分支,每个工程的修建都必须达到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实际上现代人类建筑的摩天大楼要比水坝的抗震难度大得多,现代人们既然可以在东京、洛杉矶这样的地震高发区放心地建设大楼,就根本用不着担心水坝的抗震能力。就现有的工程技术水平而言,只要正确地认识到了地震的强度,人们完全可以采用相应技术手段解决水坝的抗震问题。根本不存在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危言耸听的危险。

当然,关于大坝对地震的影响,我们应该承认水库蓄水以后确实会引起一些地震的发生。但是,不要把这些说成是水坝的罪过。水坝蓄水只是引发或者说诱发地震,而不是造成地震。辩证的看水坝诱发地震不仅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好事。因为地震的强度取决于地下能量的积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地震的能量提前释放,一般来说是会起到把大地震分解成多个小地震的作用。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的观测也是如此,很多水库建成以后都会诱发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往往都是震级很小,次数频繁。现在很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水库诱发地震对于减小地震灾害的积极作用。”(以下为水博反驳蒋文的其它理由,限于篇幅,不再摘录)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我们不妨再重新思考一下2005年的那场争论。大型水坝在大地震中的表现,看来并不像水电专家估计得那样乐观。那么,从生态的角度,我们应当怎样反思这次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呢?

大地震爆发,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美国,在地震、洪水、海啸、雪灾、沙尘暴面前也无能为力。在改造自然方面,人类并不总是赢家。经济发展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而不能过分迷信技术的力量。因此,在地震带上进行水电开发,不能不慎之又慎。这是其一。

关于水坝安全问题,尽管各家媒体对病险水库统计数字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地震对水库安全造成很大影响,一旦发生溃坝,会引发新的灾难。地震灾区为高山峡谷带,地震发生后,除形成堰塞湖外,还引起库堤开裂受损,附属设施遭破坏,水库排水不畅。震后水利部门即令各地排查险情,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除四川外,重庆、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8省(市)有523座水库受到震损,出险603处;堤防受震损366处、总长度280公里。尽管水坝工程可以像“摩天大楼”那样抵抗八级以上地震,但自然山体尤其经过深水浸泡后的山体却做不到。在地质结构本身脆弱的地震带上,头顶着众多的“水定时炸弹”,不能不使人悬心。这是其二。

在中国的十大生态系统中,有八类(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稀树疏林、草原、荒漠、高寒草甸、苔原、红树林)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分布区。少数民族物质方面的需求很低(但精神需求却一样丰富,与城里人相比,他们的幸福指数恐怕并不低),其文化传统中各式各样的“自然崇拜”也有利于生态保护。在大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过度开发,不但会改变那里的自然生态,也会使当地的文化传统一去不复返。美丽的大西南江河流淌了几千万年,为了能源需求,为了经济发展,我们是否要以牺牲宝贵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呢?这是其三。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长江上游地区。地震诱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防疫过程中大量使用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直接威胁到江河环境和群众饮用水安全。水坝建设本身就使洄游生物不能完成正常的繁殖过程,造成一些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灭绝;使淹没区陆生生物岛屿化,阻断了基因交流;更直接的破坏是,一些物种被淹没在水下。因此,在地震带上建造水坝,应当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这是其四。

我国在能源开放方面,过分倚重煤电、水电,而对其他种类的能源利用不够。我想,对于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城市垃圾能利用,如果给予像煤电和水电那样高度的重视,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定能减少西南水电压力,拯救一些自然生态系统,并从地震带上永久摘除那些“水定时炸弹”。能源部门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科学解决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这是其五。

痛定思痛,大地震带来了种种灾难和安全隐患,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自然面前的人类行为,当务之急要考虑大地震对水坝影响的各种补救措施。“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北加州拟建核电站,地质学家后来发现那个地方有活动断层,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发现的时候已投了几亿美元,但美国政府还是立即叫停了该工程,避免了重大损失。与此相反的例子是,印度某个地方也有断层,也曾发生过地震,但当局根本不听专家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偏要在那里建水坝。后来,那里果然发生了大地震,水坝受到了严重损坏。国际上这方面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是需要我们记取的。这是其六。

总之,本次大地震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灾难和伤痛的同时,也给我们很好地上了一课。在工程环评时,必须对水坝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危坝去留问题上要关注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总之,水坝建设既要考虑经济发展,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考虑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