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叙事”的可贵尝试

2008-06-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建功 我有话说

今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作家协会和百花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刘芳晓长篇小说《禹书》研讨会。《禹书》这一选题申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时,是引人注目的,因为这一题材以巴文化为背景,着力于文化人类学展示,又结合了历史发展的线索,试图展示历史演进进程中的人、族

群乃至某种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应该说,这一选题显示了作家艺术追求的独特性。专家们认为,我们的重点扶持项目,当然应该特别关注那些深切反映现实、展示时代精神和当下生活的作品,然而,对那些具有独创性的追求,令我们耳目一新的创作,也应该予以关注。这就是《禹书》成为了重点扶持项目的原因。现在,《禹书》终于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值得祝贺。

《禹书》这本书我直到昨天夜里才看完,作家在“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令人深思。她引用了乔治・桑塔亚那的一段话,说一部想象作品的真正价值与是否所有人能欣赏它没有任何关系;对它的考验是:对于最能欣赏它的人,它能够提供多大程度和什么样的满足。作家认为这话说得精辟,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希望,那就是她希望“此书得到所有读者的喜爱”。作家这种心境的袒露,应该说代表了几乎所有艺术探索者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们是自负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艺术探险可以为欣赏它的人提供相当的满足。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自卑的,他们已经认定,这本书不会被“所有读者”所喜爱,因此他们才表达期待“所有读者喜爱”的愿望。这种矛盾的心态,和毛泽东所说的“猴气”和“虎气”相类似,又和本书黎姓家族的“虎崇拜”相巧合,不能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然而,就和我对所有艺术探索性的作品的判断一样。我以为,这部《禹书》,作者想让它得到“所有读者的喜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它却给我――一个不能说有多高欣赏水平的人――以不少满足。那么,我愿意把自己的满足之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部具有充分的文化准备的作品。我对刘芳晓的身世知之不多,对她所学的专业毫不了解,但从作品可以看出,她的写作有文化人类学的自觉。她不仅拥有学术上的见解,而且拥有关于民族史、民俗史等丰富的资料积累。比如说媒,接受的,收下那扇火腿,拒绝的,只割下一根猪尾;比如关于梯玛的师承,“肉口渡师”的仪式等等,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禹书》书中所展示的丰富的民俗事象,无论是山歌对唱还是婚嫁风俗,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驱邪跳神,都给人目不暇接的愉悦。应该说,作家对风俗绘声绘色的描摹,有力地营造了作品诡秘雄奇的背景,构成了魔幻的现实。此前我们读过不少反映西南边鄙之地的生活,但能营造出这种氛围的作品并不多见。应该说,这种文化叙事的自觉,构成了《禹书》的最大特色之一。当代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魅力所在。当世界经济一体化热潮把地球变成一个整体,同时又把人类文化投入同质化危机的时候,作为一个作家,具有这种留存文化特质的自觉,是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部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这种想象力,既通过作品自身的总体构思来呈现,也通过瑰丽传奇的民间故事来展示,有的地方读来令人怦然心动。比如黎家爷爷讲自己的先祖如何迎娶虎太太,如何交还虎皮让它变回虎身,回家看看,而变回虎身的老虎又如何要大啖一个迎面而来的童子……完全是民间故事的借用,却写得惊心动魄;作品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很多,显示了作家极强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艺术才华。

当然,这也是一部有待于把充分的文化准备和小说美学结合起来的作品。坦率地说,面对这部小说所展示的绚烂的风俗图画和自然奇观,我既感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欣喜,却又不能不对作品对小说美学的某些忽略感到遗憾。比如如何注意叙事的节奏?如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色?我不知道是因为阅读时间的匆促,还是因为作品的确有某种缺憾,使我对这部作品艺术形象复杂性的把握似乎还缺乏自信。这就是尽管我说了不少,却仍然带着极大的期待,希望听到专家们的精彩解读,以加深对作品内涵和对其艺术特色的理解。我相信,在余下的时间里,将有更多的批评家发表高见,必定对我本人的提高,有所助益。

最后,我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期待刘芳晓在创作领域继续开拓进取,不懈追求,为文学百花园增添更多色彩瑰丽、令我们回味绵长的篇章!(本报在刊发时略有删改)

《禹书》,刘芳晓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3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