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文论研究的“学科史”怎么变成了“学科死”

2008-06-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近日,由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就如何估计中国文论的价值、如何估计中国文论研究的学科现状、如何引导中国文论研究的未来走向、如何看待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四川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曹顺庆提出的文论

研究“学科史”与“学科死”之说在会场上引起了激烈争论。

曹顺庆此前提出的中国文论的“失语症”问题曾是文论界聚讼的焦点之一,这次论坛上,在进一步阐发自己的“失语症”之说外,曹顺庆还提出了他的文论研究新说:“学科史”与“学科死”。他用中医的处境比况中国文论,他说,中医只能用中医的理论来研究,西医理论对它毫无办法,同样道理,以往几十年用西方文论指导中国文论的路走错了,导致这一学科的“学科史”成为了“学科死”;中国文论作为主流话语已经死亡,因此必须改弦更张,重新起步。他认为,西方文论的话语霸权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他因此呼吁: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必须作出战略性、方向性调整,重建中国文论之路在于中国文论的中国化。

曹顺庆的看法在会场上引起了激烈争论。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陈伯海认为上述意见是为中国文论开了一个激烈的方子,是一剂猛药。陈伯海指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传统真正有效地参与民族新文化的建构,关键在于如何激活它,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中西文论的区别,而是应该根据艺术的实践互为体用。中国文论没有走错路,而是时代变了,古文论没有充分进入当下的话语。传统的激活与更新又该如何进行呢?陈伯海表示,以他个人从事古文论研究的体会来说,让传统面对现实,在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源与话语系统(包括理论话语和生活话语)的相互碰撞及对流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并实现话语之间的沟通与转化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晓明反对把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作形式主义的区分,并把曹顺庆的观点概括为“曹顺庆焦虑”。黄霖、高小康、王先霈和李建中等其他与会学者则认为,几乎所有学者都有这种焦虑,这是处于文化守势者的普遍心态,而一百多年来的“文化入超”、“文化借贷”的现实,成为这一焦虑产生的正当理由。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科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悉数到场,这次论坛因而成为近年我国古典文论研究领域里的一次盛会,也为“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系列研讨拉开了帷幕。据了解,在关于文论是否患上“失语症”的争论之外,诸多学者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论遗产继承与重构的新思路和新角度。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