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优良育人传统

2008-06-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几十年来,地质学系的教师,从老一辈地质学家到年轻的教师,几代人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奉献于地质教育事业。回顾北大地质学系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从老一辈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创业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优良的传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办好北大地质学系,

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地质人才是系里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1917年恢复招生以后,地质系实验室不敷应用,仪器、标本也不足,由于学校经费拮据,学生野外实习也受到限制。李四光教授1921年初到校后,向学校争取了“津贴地质旅行案”,同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改进意见,在蔡元培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地质学系实验室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1924年1月,出席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年会的中外人士参观北大地质学系,来宾称道不绝于耳,称北大地质系的实验仪器、标本之完备,实胜过法国巴黎大学而有余。

解放初期,时任系主任孙云铸先生急国家之所急,对国家下达和有关部门委托的培养任务,无不勉力承担,以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超负荷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1955年地质学专业再度恢复招生初期,乐森?、王嘉荫两位教授,除亲自授课外,还亲自参与聘请专家、组织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购买图书、仪器、标本、建设实验室等,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乐老在耄耋之年,仍然关心地质系的发展,每虑及此,夜不能寐,为此多次向有关部门写提案,提建议。老一辈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这种身体力行,为培养地质人才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几代人献身于地质教育事业,为人才培养和地质系的建设发展而努力工作,开拓前进。

认真教学,严格要求

李四光教授在系里任教时,教学任务很重,每天早至晚归,辛勤工作,给学生以巨大的感染。丁文江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教普通地质学,他教课要搜集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斟酌取舍,对于标本、挂图也全力罗致。乐森?教授教学认真负责,板书工整,分析透彻,编写讲稿、讲义,一丝不苟,尤其注意对学生进行热爱地质事业的教育。青年教师第一次开课时,他总是热心辅导,有时还为他们修改讲稿,并亲自听课,还组织教师相互听课,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王嘉荫教授讲课多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随时补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如见宝山,大开眼界。正是这样一批学问高深、教学有方、治学严谨的教师们,把一批又一批学生引入了地质科学的殿堂。

  一贯重视打好基础

对培养人才来说,大学无疑是打好基础的阶段。重视学生专业基础训练,鼓励学生学好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学好地层、古生物、矿物、岩石、构造地质等地质学基础课,是地质学系育人传统。李四光曾告诉学生,“在课程学习上要有所考虑和安排,假如想以后攻读构造地质,就必须多学一点力学知识,多学一点数学,多学一点物理,特别有关岩石、矿物方面的知识;你要攻读岩石、矿物和矿床学,必须多学一点化学方面的知识;你要想攻读古生物,要多学一点生物学和生物分类学……,否则,以后深入研究会感到困难。”

这些治学之道,育人之道,体现在地质学系一贯的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育人之中,学生们在大学阶段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他们在以后专业上的精进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帮助。

提倡“为真理奋斗”的精神

事物总是发展的,科学总是前进的。李四光教授认为,真正做学问,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允许怀疑,李先生讲课,内容丰富,启发性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他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再发现一些基本规律。”正是这种教学相长,科学、民主精神的发扬与养成,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追求科学真理、有所建树的地学人才,在探索地质科学的奥秘。

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大自然是巨大的实验室。真才实学,第一步来自野外工作,首先是从亲自实践中得来,出色的工作成果,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乃至出色的人才,尤其对地质学来说,是离不开野外工作实践的。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至少有二三个月的野外实习,由教授亲自带领。李四光先生、丁文江先生等都走在学生前面,边走边看边讲。丁先生带学生出去,都是利用假期,决不耽误讲授的功课,凡预定去的地方,他一定预先自己十分明白。吃饭、住宿、登山等一概与学生一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