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传统再创辉煌

2008-06-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中建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以及北大最早建立的两个理科系之一,北大地质学系是我国培养高等地质人才的第一个教学单位和我国最早的地质学术机构。

开拓奋进 人才辈出

北大地质学系自1909年成立以来,几经变化,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她始终是开拓奋进的,堪称培养地质人才摇篮的北大地质学系。近百年来,经过数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地学界杰出的栋梁之才,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时,就有设立地质学门(相当于现在的学系)的计划,但分科大学始于1909年,这一年,格致科(相当于现在的理科)先设了化学门和地质学门。地质学门第一班学生有5人:王烈、邬友能、裘杰、陈祥翰、路晋继,5人都是从高等学堂(即预科)德文班升入的。1913年2月,王烈赴德国留学,1913年5月,邬友能、裘杰毕业,成为地质学门首届毕业生。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格致科改称理科,当时因学生人数少开办费用高,地质学门暂时停办了。1913年北京大学附托当时临时政府工商部(1914年合并为农商部)创办了地质研究所,作为培养地质人才的临时机构。地质研究所只招收了一届学生,1916年7月,这班学生毕业后,地质研究所停办,农商部将借用的仪器、标本、图书等送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重新自行开设地质科。1917年北大地质学门恢复招生,1919年改称地质学系。地质学系起初设在景山东街北京大学第二院,1931年在沙滩松公府夹道一号筹建地质学馆,1935年落成一座四层楼的建筑。从此,房舍、教具、图书、标本、仪器等办学条件更趋完善,在国内地质学系中当属先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南开合组新校,定名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设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于1946年迁回北平,仍设地质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清华、天津大学(其前身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组)合并,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大地质学系的教师、图书、仪器、标本等全部调出,在校生转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北大仍设地质地理学系,但没有地质学专业的学生。1955年,北大地质地理学系地质学专业恢复招生。1978年北大分设地质学系和地理学系,至此,又恢复了建系初期的名称。1909年开办之初不设系主任,以后历任系主任是:何杰(1917~1924)、王烈(1924~1927)、王绍瀛(1927~1928)、王烈(1928~1931)、李四光(1931~1936)、谢家荣(1936~1937)、孙云铸(1937~1952)、侯仁之(1952~1963)、乐森?(1963~1983)、何国琦(1983~1991)、刘瑞?(1991~1995)、李茂松(1995~1999)、潘懋(1999~至今)。

1917年以前,北京大学预科三年,本科三年。1917年改订学制,预科二年,本科四年,1929年停办预科。1919年起采用选课制。20年代初,地质学系分设古生物学及经济地质学两个学门(组),1923年又增设矿物岩石学门(组),1931年后不再分组。新中国建立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49年设岩矿和地质两组,前者以培养金属矿床地质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燃料地质人才为主。1955年恢复招生时只设地质学专业;后又增设地球化学专业(1956年)、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专业(1958年);1972年增设地震地质学专业。北大地质学系招收研究生始于1940年,至1946年,入学的共有5名学生。1957年恢复招收研究生,至1965年共招15名学生。1978年以后连续招生,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北大地质学系作为培养地质人才的高等学府,99年来共向国家输送毕业本科生3463人,研究生924人,专科生71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是北大地质学系对我国地质事业的一项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地质学馆

新中国建立以前,地质机构及人员很少,1913年成立的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是旧中国成立最早、最主要的地质调查机构,北大地质学系的毕业生成为当时向地质调查所输送人才的主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北大毕业生先后在地质调查所工作的有63人,其中有47人成为中科院院士,一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28年7月,李四光担任所长。据不完全统计,曾在该所工作的北大毕业生有20余人,其中有6人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

新中国建立以后,地质工作迅速发展,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北大地质学系毕业生充实到各地质部门中去,对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地质相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1950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共有委员21人,其中北大毕业生就有10人。北大地质学系、西南联大地质学方面的毕业生和曾经在北大地质学系学习过的人士中,有52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北大及西南联大地质方面的毕业生有23人,其中刘东生院士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各大学地质学系和地质院校中是名列第一,地质学系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一斑。

“名师出高徒”。地质学系所以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强大的教师阵容。在我国地质工作的草创时期,地质机构只有地质调查所和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的地质工作人员大部集中在这里,20世纪初期,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都曾在北大任教。李四光先生1920~1928年任地质学系教授,1931~1936年任研究教授,并兼系主任,讲授矿物学、岩石学、地质测量及构造地质等多门课程;王烈先生是北大地质学系第一班的学生,留德回国后,1919年受聘任地质学系教授,并两度担任系主任,几十年一直未离开过北大和地质学系,直至1950年退休;美籍地质学家葛利普先生1920年应聘来华,在地质学系先后任教授和研究教授,直至1946年病逝。其他外籍教师还有:梭尔格、亚当士、艾萨尔、巴尔博、米士等。1955年地质学专业恢复招生,乐森?、王嘉荫两位教授调回北大,主持恢复工作。最初几年,先后聘请了谢家荣、何作霖、张文佑、郭文魁、涂光炽等十余位校外专家教授来系兼课,其中9位是中科院院士。

12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