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普通人如何过上道德的生活?

2008-06-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蓉霞(本报书评人) 我有话说

不要说社会太强大,道德的力量就在于,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也许,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至少对此能够达成共识:人是

一种道德的动物。要像动物那样生活,这不难;难的是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不由得想起“文革”时期,那时金训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英雄人物的名字及其事迹被到处传诵,正如今天歌星或电影明星的名字及其绯闻流行于大街小巷一样。在那个时期成长的人们,对于道德的启蒙认识就是,要像上述英雄人物那样,时刻准备着为集体财产或祖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无奈生活中并不时时都有灭顶之灾突袭而来,更何况出于人性中生来就有的自私自利或求生本能,舍生而求义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实难做到。于是,随着“文革”的结束,这些英雄的名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躲避崇高”成为另一种风尚。当然,这种“崇高”决不是道德的同义词。作为道德的动物,我们终究难以躲避道德。那么,何谓道德?

哲学教科书也许会给出关于道德的标准定义,但促使我再思道德问题的诱因,是因为刚刚读完《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面前》一书。作者不仅是一个人类学家,而且还是个精神病医师,他曾接待并诊治过不少病人,因而本书除了导言和后记部分论及一般的道德问题之外,主线均由作者曾经接待过的具体人物和案例构成,正是书中这些人物的命运及其遭遇,他们面对无常和危机的所作所为,促使作者(其实也是读者)去思考一个沉重却难以回避的问题:何谓道德?

书中所列人物的命运及其遭遇各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中曾经历过的重大事件,有着刻骨铭心的反思。比如,一个曾经在二战中被授勋章的士兵,战后成为一个成功的法律专业人士,应该说,他的生活和事业都相当顺遂。然而,他却有着严重的心理疾患,在心理医师面前,他和盘托出,那是因为,每当回忆起太平洋战争期间他所犯下的暴行,就彻夜难眠,锥心刻骨般地刺痛。他认为那不仅是自己道德堕落的明证,而且还证明了社会的伪善,因为它不愿承认战争把普通百姓变成凶手的事实。因此,他的心灵备受折磨和煎熬,家人也焦急万分。然而,正如作者所问,那种终生挥之不去的曾经犯有暴行的愧疚秘密,究竟是医学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显然,那更是一个道德问题。

可见道德不是追随崇高,而表现为一种深刻的忏悔和反思,正是在这种反思之中,人类生活的意义得以显现。人首先需要活着,为了生存之需,我们不得不遵守诸多规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社会规则。当整个社会都倡导女性裹脚,或是容忍奴隶制(比如南北战争前的美国),更不用说鼓吹以“爱国”的名义多多杀人,此时,个人若是敢于逆流而动,结局可想而知。当然,社会中总有个别格外富有道德勇气的人物敢于挺身而出,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达到的道德境界远非大多数人所能企及。但这决不意味着普通人就不能过一种道德的生活。此处的道德是指,勇于反思并敢于承担个人责任,哪怕他的所作所为是迫于当时的局势,正如上述那位二战期间的士兵。如此反思的人多了,一个道德问题自然就会摆在人们面前:评判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仅看它的一时一利,还是背后有着更为深沉的普世价值?也许身为白人,对于奴隶制难生恶感,但进一步再想,这样的制度对于所有人(自然包括黑人)公正合理么?正是这样的反思,让我们体会到普世价值的可贵。

当然,道德并不仅仅停留于反思,它更是一种行动。本书提到一位美籍法国人,她出入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为当地的人们,尤其是妇女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她这样做的动力是来自对社会公正的热情追求,眼看这些人身处困境难以自救,她无法做到袖手旁观。而她这种崇高献身精神的背后则有着更深层的理由,因为她始终不能忘记她的祖父在二战期间协从战犯的往事,于是,任何她认为与祖父有关的可耻行为――帮凶、种族主义、没有责任感,等等,她都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与之对着干。这就是说,她已经从反思走向行动。后来这位可敬的女士死于一次意外车祸。正如她母亲所说,她不是圣徒,也不是英雄,而是无数普通人中的一个,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命题:道德不仅是反思,而且还是人们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如今,我们已习惯于把诸多不良社会风气归之于体制的弊端,但事实上,这仅是在事理层面对原因的一种追问,但决不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质问,因为道德的前提即是人有自由意志,正如法律的前提也在于人有自由意志一样。

在此必须区分的是,比如针对严重的道德滑坡,就一种社会现象而言,我们理当追问社会机制本身出了什么问题;但若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我们依然可以追问。他(或她)对此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是说,我们是否在做着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也许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但这决不是逃避个人责任的理由甚至借口,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选择远非生死考验之时。回到本文开头关于道德的追问,对于普通人而言,要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决非体现在罕见的、轰轰烈烈的壮举之中,而只是体现在日常平凡的举止之中,我们为改变当下社会中的不正当和不公平可曾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责任,而非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再来弥补当年曾经受到过的不公正待遇。因此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一种缺乏反思的生活就是麻木的生活,而麻木就是不仁,古人早已如此告诫过我们。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麻木正在吞噬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正是在此意义上,本书所举案例中的人物行为值得我们阅读和回味。不要说社会太强大,道德的力量就在于,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道德的重量》,[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7.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