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纸媒书评版”面临危机吗?

2008-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读网时间”日益蚕食“读书时间”的年代,这是一个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的年代,这是一个严肃阅读遭遇危机的年代……近年来,类似的说法不绝如缕。尽管这些说法的严谨性也许尚可置疑,但至少表明,阅读生态确实在发生着巨大变化。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读书类媒体应该如何应对?书评的影响力是否会日益式微?

纸媒书评版的生存空间是否也会被压缩?日前,恰值本报“书评周刊”创设第100期,本报编辑部邀请书界20余位专家,就“阅读危机时代的书评”这一话题进行了研讨。

“网络影响之大,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对传统的媒体来说,如果不根据这个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遭遇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说。

“纸媒想以信息取胜非常难,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互联网。比如,读者要去买书,如果他是一个有经验的读者,势必会看网上的大量评论和反应,虽然那些观感基本上都是一句话或者两句话,但也许就会左右他的购买。所以,在信息的迅捷性上,纸媒是很难与网络竞争的。”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说。

那么,是否读书类媒体、报纸书评版必然会走向衰落呢?

“应对网络冲击之事,实在轮不到书评,我想书评本身的问题才是问题。”《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编辑戴新伟在给我们发来的书面发言中写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刘瑞琳也指出,读书类媒体、报纸书评版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自身。“虽然阅读率在持续下降,网络阅读在吸收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但并不意味着今后的书评就无用武之地。因为网络阅读主要是以网络小说为主,其主要的宣传方式是连载,而非书评。最合适写书评的图书,往往不适合网络阅读。因此,书评媒体的发展与网络的发达,并无直接的抵触,关键在于将自身经营好。”她指出,国内书评的主要问题在于:书评质量普遍不高,很多无法起到公正评说图书,从而给读者提出中肯建议,影响阅读的作用;多数书评或者学院气太重,或者广告味太浓,也就谈不上可读性和影响力了。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网络对图书、报纸等传统媒介生存、发展的空间有所压缩,但也应该意识到,纸媒相对于网络,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纸媒刊登的文章更加整饬,严谨;纸媒上的批评性报道和书评不像网络上的那样随意,甚至不负责任,因此可信度更高,等等。专家指出,对于读书类媒体和报纸书评版,首要的是把内容做好,同时也要主动求变,以适应当下媒体环境和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

“纸媒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啊。报纸可以在网上建网页、开博客,不必固守传统的出版形式,这样,能扩大影响力,也有利于把报纸办得更好。”书评人解玺璋说。

“在信息丰富的年代,做专题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虽然网络提供资讯更为迅捷,但对资讯的整合、分析能力却是纸媒的长处。图书专题能够把大量信息集合在一起,并做出深入的评判,对读者是有吸引力的。”黄集伟说。

黄集伟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同。“可以按主题、话题来组织图书信息和评论,这种形式不但读者喜欢,对出版人也有指导价值。”谢寿光说。刘瑞琳也认为,“通过策划优秀的图书专题,将当下的阅读现象和阅读热点高度概括论述,不但可以帮助读者购阅图书,而且可以藉此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走势,以及大众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传播效果会比较好。”

另外,专家认为,在网络媒体兴起、报纸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传统媒体就有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黄集伟、解玺璋等都认为,读书类媒体、报纸书评版面向的是一个小众群体。“也许,书评是有过一呼百应的年代,一篇评论会鼓动全国人民去读某本书,但那种情形早已不复存在了。对书评是小众文本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黄集伟说。“对于大多数报纸书评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服务读书人、联系读书人。因此,就不能依据畅销书榜去约书评,”解玺璋说,“首先要承认报纸书评版的‘小众性’,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如何通过‘小众’影响‘大众’的问题。”

商业性对报纸书评版的侵袭也是近年来书界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广告书评”、“红包书评”、“人情书评”严重败坏了书评的声誉,为广大读者所诟病。“在国民阅读率下降,出版业整体不景气的今天,作为出版社,与其希望媒体多做自己出版社的书的宣传,不如大家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各取所长,争取在提升国民对书籍的兴趣,改善读者的阅读环境,整体推动书业的进步这些事情上共同作为。”刘瑞琳说。谢寿光也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与出版业相关的媒体做得好的不多,就是凭关系,搞公关,让出版社投放广告。……依我说,读书类媒体别提为出版社服务,要为目标读者群服务。把读者群服务好了,出版社主动找你。如果为出版商服务,跟着商业行为走,报纸很难办好。”学者朱正琳则从自己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供职十年的经验指出,读书类媒体首先还是要吸引文化人来看,这就要求它要有自己的道义立场、价值立场,还要有趣味,而且,“定位认准了就要坚持,不要因为市场的压力就放弃、摇摆”。

专家特别呼吁,报纸书评版应增加批评性书评。“应增加批评性的独立书评。这一点,所有媒体一直在说,但做起来总是很难,但一定要争取做,都是好评,总归没劲。”《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绿茶说。出版界人士对此持支持态度。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说:“还是应该多发一些批评性书评。现在书太多,好书坏书太难区别,而且坏书很多,但没有人批评,这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

在本报“书评周刊”创设第100期之际举行的这次研讨会上,与会者还就“书评周刊”的定位、特色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讨,大家对“书评周刊”百期表达了热情的祝贺,充分肯定了“书评周刊”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报道详见第9―13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