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史料支撑的思想

2008-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燕舞(《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编辑) 我有话说

朱维铮先生是我所尊敬的历史学家。他基于史料爬梳和深入考辨基础上的判断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比如,在2007年9月号《书城》杂志的《“国学”答问》中,他对为什么不能说国学就是孔子和儒学有精彩解释。

朱先生在那篇访谈中的观点在《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25.00元)和

《走出中世纪二集》中的《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等篇章中就有更详细的论证和推演。这样厚重的作品只能细嚼慢咽,但《唯物史观在中国萌芽形态的历史考察――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和《清末的现代化思潮》、《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等篇章都让我特别有提前阅读的冲动。

随笔倒可以比学术著作读得快一点,池莉的《来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29.00元)就是。比起方方、胡发云这样的武汉作家,思辨性可能不是池莉的写作优势所在,她的这部新作主要是作为一个离异的母亲来回顾女儿的求学经历,但在15万字的篇幅里还不时展示她对个人尊严、家庭形式感、生活终极目的、早恋等命题的形而上思考。

可惜,池莉在书中对大学体制化、官僚化等弊端的解剖都是浅尝辄止,引出这样一些重大命题后大都又下降到个体愤怒层面。该书版权页显示首印20万册,我想这种高调首先根基于作者的既有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教育问题本身被广泛关注――池莉的女儿在国内求学阶段遇到的难题是她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和池莉一样的父母都无法回避的。

可能正是这种个体愤怒让池莉开始深入反思中国的教育弊端,但池莉女儿最终考入伦敦大学的幸运也不具有可复制性,所以如何改进本土的教育理念和考试制度才是格外重要的问题。

话剧演员冯远征和梁丹妮合著的《如果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22.00元)中,冯远征专门写到了80年代末他在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留学的两年时光。他的导师梅尔辛教授因为教学效果缓慢而遭到三个学生质疑时,老太太没有愤怒,反而努力检讨自己的教学,所以冯远征感慨:“老师和学生发生过理念上的冲突,但是最终,他们谁也不会抛弃谁,还是一起往前走。但愿有一天,中国人也能如此豁达。”

就像《来吧孩子》让我知道池莉更多个人背景信息一样,谢友顺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中,有一本现任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孔见的《韩少功评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28.00元)就很有史料价值,特别是“海南公社:白日的梦想”一章,对韩少功和朋友们80年代末从湖南远赴海南创办《海南纪实》的全过程有珍贵记录。

另一本突出韩少功名字的《山居心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8.00元)是一部多人合集,它连同《符号的角逐》(南帆等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8.00元)和《秋华与冬雪》(张承志等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8.00元),是《天涯》杂志近年的一个精选结集,诚如《秋华与冬雪》封底所言:“呈现近十年来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真实状况及思想深度。”印象中,《天涯》、《博览群书》是比较注重精选集的思想文化杂志,历年代表性文章做一个选摘汇编,当然极有史料价值,承载的将是见证某一个时段风云的思想。

《走出中世纪二集》,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