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集伟互联网时代的书评出路

2008-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我觉得广义的书评包括很多种:正式的书评、读后感、随笔,包括由书本产生的联想,包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想法,就从一本书说开去,比较好玩。书评文本本就是一个小众文本,如果我们对

这点认识不足的话,我们就会使劲去追求范围很大的阅读,最后往往会很失落。也许,书评是有过一呼百应的年代,一篇评论会鼓动全国人民去读某本书,但那种情形早已不复存在了。写一篇文章,要求别人和你有同感,或者是很赞许你的评判,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对书评是小众文本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

第二,在信息丰富的年代,做专题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实际上,纸媒想以信息取胜非常难,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互联网。比如,读者要去买书,如果他是一个有经验的读者,他势必会看网上的大量评论和反应,虽然那些观感基本上都是一句话或者两句话,但也许就会左右他的购买。所以,在信息量的迅捷上,纸面媒体是很难与网络竞争的。即使是日报,也得有个生产周期,生产流程就决定了纸媒肯定不能超越每一个人都等于一个总编辑、一个记者的互联网。

第三,书评的样式还是应该允许多样化,不能规矩得特别死。书评不应该要求一定要写成一篇非常正式的评论,对作者而言,那种要求太高了。以我个人为例,我一年中,读后感写得特别多,但是正式的评论一年不会超过六篇。而且,写一篇评论,所花费的劳动量是非常大的。今年3月份,我为写一篇评论至少看了10本书,最后拿了200元的稿费。可见,写书评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而且我越来越觉得,有很多书我们其实是读不懂的,这种情况下,非要努着劲写一篇冒充权威的书评出来,肯定吃力不讨好。比如前段时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黑天鹅》,它巨大的信息量、雄辩的风格,对读者是很有压迫感的。后来,我采取的办法是,努力读懂书中的一部分,然后就写对这一部分的感受。这就相当于有一座房子,我根本看不懂,弄不清它的结构,但我能看懂它的窗户,那么我就只谈它的窗户,作为整体的这个房子反而跳过不论了。所以,应该允许作者写各种各样的评论,写广义的书评,而不是狭义的书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