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邢宇皓资源的整合,人心的整合

2008-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和《中华读书报》就像一家人。在印象中,“书评周刊”的创设好像还是不久前的事儿,可一转眼间,已到百期。

“书评周刊”是奠基于读书报这个平台之上的。一张报纸的运行,如大军开拔,辎重粮草必不

可缺,有时还免不了要效仿刘皇叔挈妇将雏携民过江――没办法,这是报纸的根本。“书评周刊”则不必,如同军中劲旅,只需轻车快马、直指人心。这是它的优势,“书评周刊”应尽力将它发挥到极致。

在我看来,“书评周刊”的未来,或许可以向“报中‘特’刊”方向发展。读书报拿出这么多版面打造“书评周刊”,绝不会希望它与其他版面的区别仅限于文章体例。如果用高标准来衡量,“书评周刊”似乎还有更上层楼的余地。

从最直观的印象说起,“书评周刊”首先需要把每周“主打”的文章或图书话题做得更充分,更有分量,更抓人――现在的“书评周刊”虽有不少佳作,但受版面条块分割的局限,往往湮没无闻。以“主打”带动其他辅助版块,或许是提升品质,吸引读者注意力、扩大自我影响力的一种选择。

由此,进一步来说,“书评周刊”需要的是资源的整合――“书评周刊”的每一个编辑、记者都握有丰富的出版社、作者资源,但从版面上看,似乎尚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中,能效因此大打折扣,也导致周刊在整体策划方面尚有欠缺。

再进一步,资源的整合说到底,是人心的整合――这需要同仁的互相扶助、无私奉献,更需要的,是游戏规则的设定,是对于奉献者的制度性鼓励与保障。对于这一点,有些是“书评周刊”可以内部协调的,有些,可能还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予以解决。

“书评周刊”乃至整个读书报想要在目前已经较高的起点上再有新突破的话,有些问题,是无法绕过的。

一家人,就要说些体己的话――也就是不那么顺耳的“坏话”。吹毛求疵,站着说话不腰疼。

祝愿“书评周刊”、《中华读书报》都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