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和被“导”的日子

2008-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小初 我有话说

黄小初

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份通知我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报到的公函,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接到这份公函时内心的失落甚至愤懑――想当初我就是因为对与科技

有关的一切望而生畏才不顾家长的反对投考了中文系,怎么“寒窗”了四年,到头来还是逃不脱这“科技”两个字呢?

带着这样的心态,我手持通知函来到了位于中央路西侧新华印刷厂内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当时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隐身在厂里一座年久失修的青砖旧楼内,打开办公室的窗子就能听到新华厂隆隆机声。

到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我才知道被分配在一个叫做《祝您成才》的杂志当编辑。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激发和指导年轻人成才的杂志。编辑部总共有五六位同事,在我眼里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父辈级人物,当时因为恢复高考不久,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敷分配,我们那一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连我在内就分到了两个大学生,我一举成了出版社最年轻的编辑。一上来的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是可以想见的,好在毕竟年纪小,可以倚小卖小,编辑部的老师们也不计较,对我的许多毛病都一笑了之,使我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

《祝您成才》是一本综合性杂志,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到各种学科,编稿子时经常会遇到知识盲点,这时,身处科技出版社的好处就凸现出来了,作为一家综合性的科技类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着比较完备的学科设置,理工、农业、医卫、建筑方面的人才应有尽有。记得当时只要遇到自己不懂的科技类的知识,楼上楼下转上一圈,准保搞定。和我现在厕身的文艺社不一样,科技社由于各个编辑的知识背景大相径庭,所以大家平时交流起来也饶有趣味,每个人都俨然是自己学科领域的专家,其他人也基本上心悦诚服,尤其是学医卫的,几乎就是全社同事的保健医生,遇到小毛小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到医卫室咨询一番。时至今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仍然是凤凰出版集团所属各家出版社中企业文化最鲜明和最健康的一家,我想跟这种专业背景不同形成的“和而不同”的特殊氛围应该不无关系。

说起来更好笑的是,年纪轻轻的我很快就扮演起了“人生导师”的角色。由于是一个面对青年读者的人才类杂志,《祝您成才》开辟有读者信箱一类的栏目,主要是回答读者的问题,包括人生的困惑、情感的迷惘、求学的艰辛等等,因为杂志篇幅有限,不可能对每封读者来信都公开作答,为了不让读者失望,编辑部规定,对读者来信,即使不能公开作出答复,也必须给读者回信。也许是年龄的原因,编辑部的老师们觉得我更“贴近”读者吧,所以到编辑部不久,我就承担了给读者写回信的任务。当时《祝您成才》的信箱是出版社所有科室里最繁忙的,每天都要接到很多读者来信,除了编稿以外,我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拆开信封,仔细阅读来自天南海北的读者来信,然后分门别类地一一回答。除了极个别来信过分荒唐无法作复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给我的同龄人们排解着情感烦恼、设计着人生方案,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可惜没有留下当时的一纸半字,无法确定这些回信里是否充满了那个年纪的人特有的拿腔作调,好在这些文字的读者都是一个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有人倾听他们的心声就已经足够了,不会有人计较信中的那些建议是否真正管用,因此,大部分读者都会再次来信对编辑部的“关心”表示感谢。

正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读”与“编”的交流中,我慢慢意识到“读者”不是一个抽象的、干巴巴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充满着喜怒哀乐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说人话”比“唱高调”更能赢得他们的心。如果说在这几年的“导师生涯”中我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我终于知道,“说人话”其实远比“唱高调”要难。后来,这些读者中的一部分人成了我的朋友。

相比之下,编辑部的老师们,倒堪称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导师。编辑部先后换过三任负责人,分别是胡世大老师、陈乃祥老师、周鸿铸老师。胡世大老师被错划过右派,个性鲜明、爱憎分明,做起事情来雷厉风行,但是对于年轻人却非常宽厚,从来不说官话套话,他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领导,因为他,领导两个字在我眼里多了一些温暖的色彩;乃祥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寓言作家,但奇怪的是,他又是一个有着超前意识的经营怪才,这可能与他是浙江人有关,记得他到任不久,就策划了一系列助学类读物的图书选题,并组织编辑部人员去教育部门进行推广。要知道这还是在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大多数编辑都还没有教辅图书的概念,乃祥老师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样的商机,可谓得风气之先矣!鸿铸老师跟我一样学的是中文,只是我出生的时候他正好大学毕业,他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跟夫人、著名童话作家杨楠老师是当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几对神仙眷属之一,为大家所羡慕。我刚进编辑部时,鸿铸老师经常带着我出去组稿,使我由此结识了不少作者,《祝您成才》停刊后,鸿铸老师又和我先后调到了江苏文艺出版社,叶辛的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孽债》正是由鸿铸老师亲自组稿并担任责任编辑的。现在,鸿铸老师已经退休了,但我们经常会在社里组织的老干部活动中见到,鸿铸老师有时会习惯性地喊我一声“小黄”,听来真是倍感亲切。此外,编辑部的温克信老师、陈元大哥、贾丽华大姐、吴国平大姐都给了我这个后学以各种各样的帮助,至今想来,我仍然暗自庆幸,在我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我就遇到了这么一批人,他们使我在自己还不太老的时候就懂得了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也懂得了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到底来自哪里。现在,我仍然珍藏着我参与编辑的一本本《祝您成才》,打开它们,就打开了一扇扇记忆的门,那里面有我们所有的酸甜苦辣。

屈指算来,离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已经整整20年了。现在走进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一大半的面孔我都不认识了,但是,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度过的日日夜夜,不会随风而去。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为我曾经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作者系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