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文学大师,走进文学大师

2008-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虞建华 我有话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首辑包括十五位英国和美国的文学大家,如莎士比亚、乔伊斯、艾略特、马克・

吐温等。这些英美作家、诗人都是我国知识界和文化青年熟知的名字。他们都是英美主流文学的台柱,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足见该系列的经典性。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或折射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更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启示。

这套引进的英文原版文学丛书,原汁原味且浅近易懂,以引荐、普及为宗旨,集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对钟情于外国文学的读者富有吸引力。在我国,学习外语的风潮形成已有多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在内的能直接用外语阅读的读者队伍越来越大。有的人只热衷外语语言学习,而对外国文学则懒得一顾。其实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真正学好外语的必由途径。我们想起了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用大白话说就是,这样学来的外语层次不够。这套研习系列兼顾“习”和“研”两方面的需要,提供直接与外文原作亲密接触的机会,可以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带他“走近”外国文学名家,了解、认识他们,进而“走进”他们博大、宽广、多彩的文学世界,从中获得借鉴和启迪。

文学无疆界,这是因为不同民族、历史、个体的发展中有许多共性的东西,超越时空和文化。因此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在中国读者心灵上唤起共鸣。人类生活的许多体验往往处于一种模糊散乱的“悬浮”状态,是我们的语言所不足以表达的。文学不是历史。它不仅仅局限于“记录”事件,进行冷冰冰的梳理归纳,而着力“再现”民族发展过程中或个人生活认识中典型的、生动的实例,这些个案可供放大观察,分析阐释,解读出将人文环境编码于其中的很多信息,提供人生经验。文学作品,尤其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文学经典,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的拐杖,通过了解他人的体验,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生活。

在中国,我们常讲“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固然没错,但不全面。“学以致知”才应是更普遍,甚至更高的目标。重实用,轻意识;重技术,轻艺术,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实用主义的短视的表现。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但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但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文学已经显示了,并将继续显示其在改造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重大意义。鲁迅弃医从文,却帮助救治了整个民族的病疾。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互相渗透的今天,学习外国文学,了解外国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借取他山之石,拓展我们的思路,开放我们的胸怀,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系列丛书的作者都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厚积薄发,各自从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心得中提取精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表述,深入浅出,勾画出某位文学大师一生创作整体概貌。《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没有玄奥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引经据典的学究气,以简明、浅近为特色,其最高宗旨是清清楚楚地把事情讲得明明白白。作者更像一位知识丰富、信息全面的老练讲解员,扼要而精炼地侃侃而谈,介绍和引见一位文学名家,让读者在不多的时间内了解他的生平,他的思想,他作品的主要关注和造就这位作家的文化语境。系列丛书的每一册既是自足的浓缩的作家评介,又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第一个台阶。

《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原丛书是2006-2007年才出版的。引进版邀请了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知名专家教授,为每一册撰写导读,并为每个章节设计指导性的思考题,帮助和引导正确的阅读和理解。相信这套丛书能提高读者的兴趣,打开读者的视野,引领读者从启蒙走向无尽的深处,让读者从中获得阅读的愉悦,领略文学的美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