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人近事

2008-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张世英:下月重出讲课实录

张世英先生的《新哲学讲演录》要重出,而且这一次要配上光盘。因为根据张先生讲课录音整理的《新哲学讲演录》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很多读者来信要求听张先生讲课的录音,所以出版社决定重出,并配上光盘。张先生刚开始还不同意,说自己讲话是“南腔北调

”,但拗不过读者的心愿,先生整理了一张光盘,给出版社寄过去了。

2001年的时候,全国高校都还没有老教授给本科生讲课的先例,而北京大学开了先河。“这个主意就是叶朗出的。”张先生笑。而张世英先生,大概是第一位给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的资深教授。《新哲学讲演录》就是根据这年间,张先生的“哲学概论”讲课实录整理而成。

张先生说,这本书大概分四个部分,一个是讲哲学本身的东西,就是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第二部分讲审美观,第三部分讲伦理道德观,第四部分是先生的历史观,最后附录部分是讲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在第一部分中,先生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生活在世界上,对世界的态度的问题。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对人生的态度,概括起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把我(主体)与世界(客体)二分,变成两个对立的东西,世界在我之外,我怎么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让世界和自然事物为我服务。这种态度主要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态度,西方的人生观。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人和世界不是彼此对立,而是融合为一体的。西方的态度引导他们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使人有一种高远境界―――“我”是能够包容万物的。但是这种境界的缺点就是,对科学发展不利。中国人不太讲对世界怎么认识,对于自然界怎么认识,所以科学不太容易发展。中西文化各有优缺点,张先生的主张是,两者融合为一体,他主张一种后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主张一种新的万物一体观,又有科学态度,又有高远境界。这本书基本就以这个思想为主线贯穿。

把这个哲学观贯彻到审美观,张先生认为,美就是人和万物融为一体,如果完全是主体和客体二分,如果人把自己和万物都分得那么开的话,就没有真正的审美,没有真实的美。一种人和万物融为一体的万物一体的高远境界,是审美的最高目标。

先生今年87岁了,身体不错,就是听力不太好。

何兆武:带着“偏见”看闲书

何兆武先生说因为退休了,现在就只看闲书。过去,是有一个任务,比如说,要写一本书,或者要写一段文字,就按着这个中心去找书看,“但现在我没有中心任务了”。先生说因为也不教课了,所以不用准备,现在就是乱看一气。哪个有兴趣,就多看,没有兴趣,就不看。但先生的苦恼是,效率比较低,不像从前年轻的时候,看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看很多东西了,现在看报纸也要看半天。

先生把问题归结为体力。“到了秋天,我就满87了。”先生说现在自己走路也很慢,给别人写一封信,从前也就是十分钟的事情,但现在就要一两个小时,所以先生现在就不写信了。

说起读书,先生说自己已经养成了一些个偏见,年轻的时候看着书好就非常感动,但现在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感动了。

洪子诚:年底首出学术自选集

洪子诚先生现在正在修改一些旧的文章,他准备出一个自己的学术作品集,应该是年底之前出来。大概有六七本,基本包括先生所有的学术著作。之前,先生从来没有出过学术自选集。

先生现在主要读一些老书,文学作品读得比较少。“当代文学好像现在也没有太多可引起注意的事情,包括研究上。”先生说。先生还想写一点散文性的东西,包括对一些学者写写他的印象和感觉,但现在还没有动手,应该是下半年会陆陆续续写出来。以前先生就写过严家炎先生,就是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90年代末写的文章,现在还有报纸重发。

  吴俊:人到中年,举家搬迁

今年三月份,吴俊正式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另外也在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他开的课主要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的,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和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制度实践方面的研究。

为什么想做这样的调动?吴俊说,理由很简单,南京大学的人文氛围比较好,自己也比较喜欢南京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相比之下,上海当然也不错,而且对吴俊来说,个人和上海的任何人、任何单位包括原来的工作单位华东师大都不曾有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在华东师大工作和生活是非常愉快的”,但有一句话是,日久思变。人到中年,再没有一个变化的话,生活就会变得很平静,所以吴俊决定,这一次举家从上海到南京来生活。至于一般大家比较关心的待遇问题,吴俊和南京大学并没怎么谈过。吴俊说,就是一般的工作调动,没有外界所猜测的待遇的原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