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媒体时代

2008-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尕 我有话说

飞艇攻击(室内飞艇,15个气球,音响系统)知识机器人研究小组瑞士2005

“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的构思,是在一种紧迫感的驱动下,试图理解

那无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新物质性和新现实所带来的问题。展览呼吁回归到迫在眉睫的本体论问题,在时空的技术建构中,在随处可见的“异类”中,讨论我们如何去感知真实,以及,在人机共生现象开始出现的初端,在日益模糊的自然与数字、真实与非真实界限的会聚性媒体的漩涡中,讨论这种真实对于人类的意义是什么,并且探究艺术在文化决定论兴盛时代的角色,以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技术的一片欢愉声中,在泛政治化影响下多元文化成为艺术生产公式化的时刻,如何激发自我的动力,挑战规范标准并建立它自己的怀疑论。

该展览由四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组成,它们见证了艺术介入和参与媒体和通讯技术以及生命-文化领域,以此作为研究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经验作出诠释之不懈的努力。展览中的作品探索了从超越肉身的渴望到合成世界的建构,从远程信息通讯的梦幻到跨基因的混合物,从怪诞的器械到对磁场的冷漠的凝视等乖异幻想的轨迹,揭示了人与机器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将其看作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关键力量,开启并激发在摆脱意识形态的拘泥后对有关自然与文化、认知与想象关系的讨论。展览呼吁人们重新思考人与技术间永不停止的争斗所展现出来的根本性异化,在这场争斗中,控制与屈服、利用与反抗是标明人类复杂境况的根本力量之一。身离其境

“身离其境”部分试图描绘在拓展物质身体方面艺术努力的多种途径,对主体性和伦理准则提出质疑。“体现”(Embodiment)作为回归肉体的全部潜力及感官能力作为人自身的解放是在理性主义护卫下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核心议题。然而20世纪晚期却见证了一种新的身体构成要素的出现,即身体之外的身体,无器官的身体,充满强大的电磁力的“身体”,一个通往非物质的身体渠道,从中迸发出对于虚拟性的渴望。它是一个包含了所有形态的无形之体,以及一种“内在之境”,从中,复杂的力场、微粒、连接、关系、影响,变化及适应的脉络得以产生并相互作用。身体的各种可能性以一种危险且宏大的姿态展现自己。“身离其境”不仅是身体超越智力和感知以及神话缘起的证词(《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也是对机器新陈代谢的病毒性行为的病理揭示(《永恒之我》),亦是对不可见之身体的临床检查(《铁床之路》,对假体状态的诊断(《行走的头》),是科学怪人偶然诞生之喜悦的显现(《随风飘来的你――2》),以及让人真实而近距离地嗅触到畏惧的气息的开启(《9种畏惧》)。经久不衰的超凡梦象依然令人耿耿于怀,无论是一次遥远的接触(《亲密交易》)或是一次自恋的遗留《接触我》,更不要说那不可能完成的来世使命,在那里,未来的考古学家发现生命的痕迹并不是留存在化石中,而是在数据残渣的字节中(《不朽的使命》)。双重的身体被再次扮演(《杜震君医生的解剖课》)。身体的“肉之机”可能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见卡罗琳・琼斯(CarolineA.Jones)],而电磁极身体也有它自己“生物”上的知觉灵敏和生命周期(《生命维特》)以及“精神病学”上的喜怒无常(《因缘》)。最终,这是一个没有器官的身体,它没有来源,这个并不存在的身体将告诉我们身体的故事和身体的化身,不是人种学意义上的,甚或也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但是,却是一个根本的强大的身体。它是一个幻想的身体,一个本体论的身体。情感数码

一旦数码获得了生命,那么无形之体就能宣告在所有物体中都有了化身,所有在高速运转的微芯片磁性沉淀物中呼吸,从电流的涌动中吸取营养的东西,都变得拥有生命。

我们叫它们反应式生物,他们浸透着能够激发情感和互惠理解的敏感性。获得意识的器皿(《生动的厨房》)既令人陶醉,又让人害怕。尽管人为的人机结合的结果往往显得笨拙,但在风动翅膀的振动中《16只鸟》)仍然焕发出优雅的光彩。磁场的嗡鸣(Zogodlocatorversion2)应和着画笔的吱吱声(《声音绘画》),由速度和运动造成的全景加速器(《北京加速器》)产生视听的错觉,一阵手势的痉挛率直地标示出人类对于数码霸权的役服(《手势》)。当你看到汗水从由微型控制器、传感器和塑料软管所组成的无法言状的动物的身上溢流(《情感动物》),一种搀杂着性感的恐惧油然而生。而面对无情的交火中人机之间的战斗(《物体B》,谁又知道赢者是谁?但是,“大地之书”却许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未来图景,在那里语言将被废除,巴别塔的受害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地书》)。人文主义的滋润之水好似停留在电脑屏幕干燥表面上的露珠。现实重组

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为我们提出了对自然的数学式描绘,以带有绝对的数学确定性,对于所有的自然现象给出精确而完整的叙述。从而这个世界被描述成由彼此分离的物体组成的机械系统,以钟表般的精准进行运转。而我们从量子物理学那里学到的是,亚原子微粒不能被理解为彼此孤立的实体,而必须被看作是一种互相关联、互相关系。量子论的创建人之一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这样写道:

“这个世界由此表现为各种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组织,在其中,各种关联或是交替出现、或是彼此交叠、或是相互结合,从而共同决定了整体的肌理。”

现实并非是我们根据传统智慧所以为它应该呈现的样子,实际上现实也许是模糊不清,并且也许是我们视网膜超载所产生的副产品这一事实,为我们提出了现实的多样化与扩张的可能性。由此,重组的现实是一种新的范式,它引发了并非那么难以置信的多重世界的臆想,以及第十六维度的伟大宣言,尽管不确定,尽管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之外,却仍充满可信。然而,我们究竟在哪里?是在矩阵的矢量世界中?还是在过去和未来的风景中(《你在哪里?360度全景图》)?格林兰的伏都教仪式,通过电路组成的器械,以一种极不可能的方式演示出来,幻影舞出一支带电的民歌(《叙述乐队》),应和着一组庄严的光束(《你我之间》)。虚拟构成的现实亦可以带着一抹民族主义的自豪(《公民舒适》),尽管不无讽刺。当颠倒字母顺序而构成的片断在立体全息图中低语时(《名字成了字母组合游戏》),速度也是在时空中变戏法的一种中介(《波浪》)。当无形的琴弦演奏运动的节奏(《歌――剧:音速之维》),白色胶网展现着时间经过的形状(《56L》)。“不可能接触的可能性呈现出一种物质性,它在保留其不可理解的特点的同时,荒谬般地令感觉敏锐”(《主观重述》)。“重组现实”提出了认识论上的紧迫问题,突现出当代经验的特点,在此,笛卡尔的世界观不再能确保人们的安逸之感,而三段论的推理也不再能找到合适的栖身之地。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和机会理论为难以琢磨的现状和虚假的确实打下了基础。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创造,也是震荡于熟悉与陌生之间的瞬时流动。混合的现实、虚拟的现实和声学环境揭示出新的现实种类,重塑我们对于存在的概念。无所不在

从最初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网络到今天无所不在的联网,互联网已经变异成为一张深入各处、包囊一切的机器联结之膜。它运行于全球范围,从风险投资到蓝牙娱乐,从无所不在的监控到自我管理的聊天主权限。网络带着时代的印记,它“无所不在”。

无形而万能的电磁场信号,时而具有联结作用,时而具有干扰作用,它们疾驰穿梭于以太,决定着可见世界的形态,被快照捕捉下来,使它们显露无遗、不再神秘(《Wifi引照相机》),而空洞气流具有节奏感的低语激发着无所不在的力场,令人奇怪地感到其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气流声场》)。当理想化的地球由彼此远离的网民世界共同建构(《没有地方》),过剩信息的漩涡正不断涌向我们本已过度疲劳的感觉中枢,既无比大胆的壮观(《信息漩涡》),又意味深长地巨细无遗和趣味盎然(《迫切!信息雕塑》)(《新闻茧》)。未来不需要语境,装有蓝屏的客厅将容纳人间男女的所有愿望,通过网络社会的调节(《永远年轻》),超越成了赝品的同义词,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私密只不过是启蒙思想的大惊小怪。你已经被记录在案,在这里、那里、所有地方,你已被公之于众(《拿走》,)(《对视》),现在乃至永远,你都会被一股漂浮在我们身边,漫游在文件和数据之域中、没有国家、地域限制的万能力量保护和攻击(《飞艇攻击》)。

 《合成时代》,范迪安、张尕主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