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籍保护路漫漫

2008-07-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舒晋瑜 我有话说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现场

宋元旧本、明清精椠,旧钞名校、珍秘未传之本,更有生动优美的六朝隋唐写本、墨气逼人的宋明拓本、版画……6月14日开展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览

吸引了众多古籍爱好者前来观赏。

此次展出的古籍是从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2392种古籍中遴选出来的,均为国家一二级古籍。展品中包括了敦煌吐鲁番写本文书14件,最早的一件为旅顺博物馆收藏的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写本《诸佛要集经》残卷,宋辽夏金元时期刻本写本188部。除汉文古籍外,还包括33种少数民族语文古籍。展品中还有一些是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过程中首次登记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展出,如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藏《十三经注疏》,在上世纪70年代编辑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时未曾登记,为此书目前存世的最早也是保存最好的版本。这些古籍因其珍贵极少展示,对热爱古籍的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鉴赏的机会。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力介绍说,这次展览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古籍保护工作成就展,展出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部分古籍原件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工作成果。展览将于7月20日结束。

此次展览也是建国以来由政府组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古籍展览。全国80家收藏单位和个人的近400件珍贵古籍参加了这次展览。为了更好地宣传古籍的相关知识,本次展览还针对不同人群组织了几个专场。

同时,国图还组织了一些民间的收藏爱好者进行座谈,他们认为,这种形式的展览,包括讲座应该经常进行,可以提升大众对古籍和古籍保护的认知度和知识层次。并建议古籍收藏爱好者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沙龙、联谊活动,对古籍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升行业水平。

藏书家韦力说,这样的展览既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普及古籍知识,对唤起公众保护古籍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毕竟大家了解古籍价值才能去保护古籍”。他认为私家藏书也参加了此次展览,说明了国家对私藏的重视。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特点的具体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特别重视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出版等保护抢救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更加关注古籍保护工作。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中国古籍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计划以保护中华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从2007年开始,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的基本情况,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改善古籍收藏条件,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科学、规范地保护和利用。

工程实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基本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2007年,中央财政下拨了专项经费,用于古籍保护工作。

自2007年9月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各地共申报珍贵古籍5000多部,申报重点保护单位的有130家。2007年11月起,文化部组织开展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2008年3月1日,国务院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家。2392种国家珍贵古籍中,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

古籍专家认为,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将会进一步推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而且对将来的古籍保护也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古籍保护,修复先行

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古籍修复是古籍保护中的重头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拨付资金对《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古籍进行了修复。然而仍有大量古籍散存于全国各收藏机构,使保护工作无从着手;同时,古籍保护因技术和意识等方面原因,大量古籍未修先残亡。

根据几年前的粗略统计,中国现存古籍3000万册以上,而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超过1000万册。古籍还面临着诸如环境恶化、保存条件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威胁,其生存质量还在不断的劣化,需要修复的将远远不止现知的数量。

据介绍,我国多年来古籍修复行业并没有取得稳步的发展,一是古籍修复人员曾经普遍被视为匠人,学历偏低,所以在职称、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于生存的劣势,致使转行人员增多;二是古籍修复多年来一直投入不足,使修复工作缺乏必要的研究环境和发展空间,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修复人员的发展前途。

据统计,此前国内有100余位专业修复人员,这些修复人员以中级初级职称为多,学历以高中、大专为主,年龄大多超过40岁。一些修复人员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出于好心而将古籍损坏,损失古籍原有重要信息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平生认为在古籍修复方面,中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外很多国家保护技术很先进,工作人员待遇很高,学历也很高,他们是修复师、装订家,我们很多只被视为匠人,他希望古籍保护中心在科研实验上加大力度,古籍保护与国际一流接轨。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说,古籍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从事古籍修复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技术,更需要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美术学的基础,在实验分析特别是对纸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修复,使古籍修复真正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这只有高中、大专的知识储备显然是不够的。在国外,古籍修复被视为艺术,从事珍贵古籍修复的人员一般具有硕士博士的学历,修复古籍被视为一种艺术,崇高而神圣。高学历高层次修复人才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呼唤。

专家们认为,为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古籍修复队伍,应尽快推出古籍修复人员的认证制度,对修复人员进行资质考评,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使从业人员不断进步,稳定发展。此外鉴于造纸等传统工艺的萎缩和质量的难以掌控,建议对保护修复材料进行质量认证机制,以确保修复质量和古籍的安全性。同时建议私人收藏者参与修复培训。

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是贯穿古籍保护计划始末的重要工作,也将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功的重要保证。陈力介绍说,近年,特别是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古籍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面对着超过1000万册的待修古籍,面对仍在继续破损的古籍,面对仍在劣化的古籍生存环境,以及目前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的现状,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极高,一个优秀的古籍修复人员不仅应具有高超的手工技艺,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与古籍修复相关的书籍史、化学、造纸、文献保护、色彩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否则盲目动手,极容易造成修复性破坏。因此,分层次、有步骤、多渠道地开展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古籍人才的培训主要有几个途径。一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培训班,通过在职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使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理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参加培训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在提高。自2007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揭牌以来,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成为中心工作的重点。目前已开办了三期普查培训班、两期古籍修复培训班,对各古籍收藏馆的在职人员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7月2日,由35位具有一定古籍研究、鉴定与保护经验的人员参加的“第一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顺利结业。

除在职教育外,首都职工大学国图分校已经获准开设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即将开始招收学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在古典文献等相关专业开设了“古籍保护与鉴定”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过去学生版本鉴定课程从书本到书本,看不到原件,缺少实践机会的弊端。一个学期的实践,受到师生普遍欢迎。双方还联合申请了“古籍鉴定与保护”研究生方向。此外南京莫愁学校、金陵科技学院的中专大专教育、北京职工大学的本科教育等也培养了部分古籍保护人才。

陈力说,人才短缺与人才流失,一直是古籍修复业发展的瓶颈,通过政策调整、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培训力度、扩大视野、加强交流等手段,给修复人员更宽松的工作成才环境和合理待遇,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古籍修复人才的稳定和修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过,面对浩瀚的待修复古籍,古籍生存状况的改善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

陈红彦认为,我国正在逐步搭建合理的古籍修复人才梯队。为未来的发展准备后备力量,假以时日,人才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古籍保护古籍修复事业会得到较大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但这一切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和政策的保证。

开展普查登记,推进古籍修复、整理出版

6月1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参观展览“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时指出,古籍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加强科学规划,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全面、有序、健康、持续地发展。

她提出一要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设备设施,努力为古籍保护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二要加强管理,完善保护制度,开展普查登记,推进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三要加强宣传,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普及知识,展示成果,教育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古籍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开展古籍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日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传出消息,今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年度补贴款额将达到1200余万元,补贴《中国家谱总目》等84种项目。从1983年起,国家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本世纪以来,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每年组织评议委员会,针对全国有关出版社申报的年度古籍整理出版项目进行评议,以确定补贴项目和款额。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年度补贴款额,也从2000年的不到200万元,剧增至2008年的1200余万元。

相关链接:近年古籍保护时间表

2006年9月13日,国务院颁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古籍保护工作列为重大项目。

2007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这标志着在新世纪由我国政府组织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正式拉开。

2007年2月28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

2007年4月30日,国务院批示同意建立由文化部牵头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7年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式在国家图书馆揭牌成立。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8月,文化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精神,为规范和加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促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通过,决定成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冯其庸、傅熹年、傅璇琮等先生为该委员会顾问,李致忠先生担任该委员会主任。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进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共有2392种古籍,其中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列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51家,包括国家图书馆、26家省市公共图书馆、12家高校图书馆、5家专业图书馆、5家博物馆及2家档案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