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编辑视阈下的史学与史家

2008-07-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梁景和 我有话说

《说不尽的历史话题》,马宝珠编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49.00元

马宝珠编著的《说不尽的历史话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学专著,而是一位史学编辑在特殊的视

野和体认下,编著的一本反映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左右、中国史学发展诸多面相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有着自己独特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当时有哪些社会问题引发史家对历史话题的思考;当时史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现代企业运营起到了怎样的启示作用;当代中国史学家在思考什么、在做些什么,反映着他们怎样的人格和智慧;作者对史学有哪些思考,有哪些现实观照,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职业情怀。这一切好像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若干答案。这里有包罗万象、说不尽的历史话题,这里有作者在《光明日报》理论部工作12年述不完、理不尽的史学情结。

1

史学在文革时期受到一小撮政治野心家的践踏,其信誉遭到置疑。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史学危机”。导致危机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史学的社会功能到底如何体现的问题没有解决好。1980年代面对史学危机,史学同仁提出种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有人提出“应用史学”的理论。应用史学理论显然在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关怀,以充分体现史学的实用价值。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史学工作者不可忽视今天与明天,就是希望史学能与今天的社会现实发生联系,为今天的现实服务,解决今天的实际问题。甚至史学还要与明天的社会发生联系,可以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学科联手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设计和制作模型。这一切都是在强调或体现史学社会功能的意义。

《光明日报》一直在为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努力实践着,为史学服务于现实社会创造着一个个平台。本书“历史话题”中的14篇文章就是1996至1998年《史林》的专栏文章,这些史学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及时作出的反映。作者是这个专栏的主持人,往往围绕一个个社会关注的问题邀请几个学者、甚至有企业家坐在一起聊聊,各抒己见。比如《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和《百年沧桑话香港》等就是依据香港回归和国家统一的现实,来探索香港的百年历史以及从历史的经验中提炼出国家统一对历史进步的重要价值。这样的文章使人们能够深入认识国家统一及香港回归的重要历史意义,体现了史学的现实关怀和应用价值。再如《历史上大江大河的治理与利用》和《家训文化及其现代意义》等也都为当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注重家教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本书“史企对话”中的11篇文章也是1995年《史林》开设的“史学家与企业家对话”的专栏文章。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后,企业在运营中越来越感到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精义包括经营管理的智慧与传统,怎样将两者沟通与结合,“史企对话”这个平台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从而使史学为中国当代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从这本书中我们深深感受到,1990年代中期,《光明日报》为史学服务于现实社会作出了诸多努力,反映了编者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及为史学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径的职业情怀,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2

《说不尽的历史话题》洋洋洒洒40余万字,涉及当代历史学学者百余人。可以说本书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史学热点的大致趋向和史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史学家的人格魅力与思想智慧。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多位当代史学名家,讲了很多他们的故事。倾听这些故事,我们被一代学术前辈超凡的人生境界深深打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季羡林先生,“择善而固执”的何兹全先生,“‘三考’见真知”的王锺翰先生,“识得必然方自在,从知潜力显于斯”的周谷城先生,“无心论长短,坎坷出文章”的费孝通先生,“解读民族瑰宝,阐释文化精义”的张岱年先生等等,他们用不平凡的生命奏响了中国学术的钧天大乐。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谦和、善良、热情、真诚、信任、理解、坚毅、勇敢、敏捷、笃实、勤奋、博学、深邃、达观、重情、潇洒、睿智、仁爱的人格魅力,令人感动,令人景仰。他们的人格是学术生涯锤炼出来的,是学术滋养哺育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丹换骨”吧。

从“史家访谈”中被访的二十余位史学家里,我们看到了1990年代中国的史学成就,看到了史学家身上独具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的学术使命感。任继愈、段文杰、樊锦诗先生对敦煌石窟文物的产权、研究与保护的建议,戴逸先生对21世纪史学发展的期望,李文海先生希望历史学走向新的学科综合,庞朴先生揭开郭店楚简的谜底,李侃先生对90年代中国历史学的期待,龚书铎先生对中国人西方文化观主体性和主动性命题的提出,宁可先生为敦煌学繁荣而做出的努力,沙健孙先生欲将党史学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苑书义先生为复杂历史人物立传,李治亭先生对历史人物传记的深层次探索,张磊先生审视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史学发展,陈胜?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化,魏宏运先生走出书斋、寻找历史源头活水的精神,章伯锋先生的昭示后人、勿忘国耻,耿云志先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心灵与肉体关系命题的思考,张海鹏先生探索徽商的精神,史金波先生欲让西夏历史文化重现风采,马大正先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等,这一切都映衬着中国史学家们思想智慧的光辉。

作者访问了数十位当代的史学大家,作者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了很多人生真谛。作者把这些感受通过《说不尽的历史话题》传授给读者,让人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大家平凡中隐现着的卓越,而他们的平凡和卓越将永远激励和鞭策后人。

3

《说不尽的历史话题》分上下两编,下编是作者本人的史学著述。

马宝珠出身于历史学专业,多年来在史学领域里一面从事编辑工作,一面从事著述工作,是典型的学者型编辑。她先后著有《中国新文化运动史》、《文化更新的尝试》等著作和数十篇史学论文。从她的著述中,我们感到作者的史学研究比较注重两个问题:

其一,注重史学理论问题的思考。这在作者与诸多历史学家进行的历史对话和人物专访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她的史学著述中也能体现这一点。诸如《历史科学与文化建设》、《关于史学普及与提高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一点认识》等文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有关史学理论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的关注。作者对史学功能的理论思考亦有独到之处,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成败得失对于国家的治理有借鉴作用;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史学认识历史,继承历史遗产,提高历史意识,在现实中少犯错误;认为通过学习历史,提高自己的德行、见识,丰富历史智慧;认为通俗史学在推动大众文化建设方面有积极作用等等。

其二,注重史学的普及探索工作。在“历史随笔”中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笔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历史知识或受到人生的教育,以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这实际也是史学功能的体现,是需要很多人来从事这项工作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从事这样工作的人理当更多。进一步讲,中国的文化进步,需要从文本文化向实践文化(或曰行为文化)的过度发展,需要两者很好的结合。中国不乏文本文化,实践文化却有欠发达。从文本文化向实践文化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做最基础的普及和引导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说不尽的历史话题》的作者是一位较早的觉悟者,也是一位较早的实践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