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哥德堡号上的中国陶瓷

2008-07-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马未都 我有话说

由于价值巨大,沉船以后赶紧打捞,只打捞上来很少一部分,大约是全部货物的8%。但仅仅这8%,就弥补了这艘船的所有亏空,还使股东分了14.5%的利。要知道,很多货物泡过水以后,就卖不了好价钱了,比如丝绸、茶叶,质量肯定下降很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思议地赚钱了。那你说不沉得赚多少

钱?!

五彩开光人物剃须盘1720年

哥德堡号的远航

2005年10月2日,复制的哥德堡号商船从瑞典启航,第二年7月18日抵达广州,这是中瑞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而原来的那艘哥德堡号历史上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我们先了解一下东印度公司。

中国的明清时期,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首先是葡萄牙,在1587年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4年,法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14年,丹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731年,瑞典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欧洲所有的强国都成立东印度公司,主要任务就是要跟我们贸易。为什么都叫“东印度公司”呢?当时西方人认为,印度以东,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都属于东方,具体是哪个国家,他们就分不太清楚了。

乾隆三年(1738),哥德堡号商船在瑞典建造,船身长四十多米,宽十几米,载重约1000吨,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拥有的第二大远洋商船,今天看都非常大。这艘船跟我们想象的有点儿不一样,当时船上还豢养着牛、猪、鸡、鸭,以供远洋中食用。牛是用来挤牛奶的,因为船一走就是一两年,所以一定要有新鲜的牛奶。清代中国的中央政府只允许在广州开设口岸。乾隆时曾在宁波开设过口岸,但很快乾隆一纸政令又关掉了。中国的瓷器当时通过广州口岸直接发往欧洲。一艘商船往返一次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当时远航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有记载说,哥德堡号当时有船员一百多人,起航时还藏进去很多人,要偷渡。这些人藏在船身的各个地方,一旦驶入海上,这些人就都冒头了。在整个航行中,死亡率大概是20%。等船靠岸的时候,还是一百多人,可见远航时的艰难和辛苦。由于船上缺乏蔬菜、水果,大部分人都患有维生素缺乏症。人死了以后就直接抛入大海,进行海葬,船上不能长时间搁放,以防止瘟疫蔓延。

哥德堡号沉没之谜

瑞典东印度公司有37艘商船,哥德堡号最有名。为什么呢?就因为它沉了。历史上远洋轮船沉没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哥德堡号有名呢?因为它都到家门口了,大家都看得见它的时候,它沉了。1743年(乾隆八年)3月17日,哥德堡号从瑞典哥德堡港口起航,开往中国。1745年(乾隆十年)1月11日,哥德堡号从广州起航回国。八个月后,当年9月12日,哥德堡港口风平浪静,所有欢迎英雄归来的人们,包括水手的家属、各种商人,都在港口云集。当船距离港口还有900米的时候,岸上的人都看到每个水手了,哥德堡号却莫名其妙地撞在一块礁石上,迅速沉掉。

从1743年3月17日到1745年9月12日,两年半的时间,亲人盼归啊!都到了家门口,船居然沉了,而且沉得非常蹊跷。时至今日,这也是未解之谜,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船会沉。海上遇到的各种惊涛骇浪都扛过来了,但到了家门口没扛住!有人猜测原因,说船长在公海上已经偷偷卖了一批东西,船一靠岸,货物跟清单对不上,所以只好把船沉掉。当时哥德堡号从中国贩到瑞典的这一船货物,如果在瑞典卖掉,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瑞典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你想,一艘船靠岸,就等于一个国家全年的生产力,这是不可想象的利润。船上主要商品是丝绸、茶叶、陶瓷,大约有700吨。由于价值巨大,沉船以后赶紧打捞,只打捞上来很少一部分,大约是全部货物的8%。但仅仅这8%,就弥补了这艘船的所有亏空,还使股东分了14.5%的利。要知道,很多货物泡过水以后,就卖不了好价钱了,比如丝绸、茶叶,质量肯定下降很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思议地赚钱了。那你说不沉得赚多少钱?!

贸易瓷

哥德堡号上装的重要商品之一就是瓷器,这类瓷器有两个专门的名称,一个叫“外销瓷”,一个叫“贸易瓷”。外销瓷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认为我的瓷器是向外销售的;贸易瓷是站在外国人的角度,认为我是跟你贸易,属公平交换。我国从汉唐起,就开始海上对外贸易。宋代也是陶瓷贸易的一个繁盛时期,比如打捞的“南海一号”,就是南宋时期的沉船。包括后来元朝、明朝,中国的海上贸易一直没有间断。清朝则是中国海上贸易最大化时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允许浙江、福建、广州沿海对外开展贸易。从此,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主要销往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的统计数字,仅这一地每年运往欧洲的瓷器就达300万件。

我们对外销瓷的了解非常少,有相当一批外销瓷,中国人自己见了都不认得。外销瓷可以简单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中国式样、中国题材,但属于外国风格;第二类是中国式样、外国题材,或者外国式样、中国题材;第三类是外国式样、外国题材。这听着有点儿像绕口令,按今天的说法,它们都属于来样加工。

满大人

康熙时期海禁大开,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东西文化发生碰撞,交流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体现在外销瓷器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审美,中国工匠设计出一些讨西方人好的纹样,主要表现为曲线增加。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尽量用直线来表达美,而欧洲洛可可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用曲线表达美。当我们图案中的曲线增多,实际是向西方审美靠拢的时候,当时的工匠使很多瓷器纹样向西方文化靠拢,进行了改良。

比如清朝早期的瓷器,人物纹一般都画汉人。我们不能想象《三国》、《水浒》里的人物全都穿着满族服装打仗,显得很滑稽。瓷器上画汉人,是由于满清从汉族手里夺下政权,所以要向汉文化靠拢,防止发生强烈的文化冲突。尤其是康熙瓷器,画的基本都是汉族服装、汉族纹样。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瓷器上偶尔画穿着满族服装的满族人,这在国内非常少见。西方人给这种满族纹样的瓷器起了一个名字,叫“满大人”。因为西方人到中国以后,发现中国的官员都被称为“大人”,所以就把满族的官员称为“满大人”。这种瓷器在中国传统瓷器中比较少见,博物馆里都难得一见,欧洲反而多见。“满大人”形成了欧洲人眼中的典型中国风格,我们自己看着却有些欧化。

一次在美国的拍卖,有一个五彩加粉彩的将军罐,非常大,画的就是满大人狩猎图。我当时就打电话让一个朋友参加竞拍,我说:“无论多少钱,你都应该把它买下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他听了我的话,就去买了,我印象中大概花了五六万美金。然后他就问我:“这东西有多重要呢?”我告诉他,文物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特殊性。“满大人”就是因为纹样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有时会被我们忽略。不是专业的人,看到这个画面的感受,并不那么强烈,觉得不就是画的满族人打猎吗?但是,当我们搜集文化证物的时候,特殊信号比常见信号更为重要。

这种“满大人”的图案,实际上微妙地体现出满族人跟汉族人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出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外国人喜欢“满大人”呢?外国人进入中国时,看到满街都是这种“满大人”,所以对这种纹样特别感兴趣。而我们自己使的瓷器反而不画当今。比如今天的新瓷器,也不画穿着西装的人,画起来还是古代人。

带缺口的盘子

早年我去荷兰阿姆斯特丹,逛了所有古玩店。我非常喜欢那些地方,因为有大量我没见过的瓷器。一开始,我真的不知道很多东西是我们祖先烧造的。荷兰人向我介绍,说这些东西都是早年他们祖上从中国贩过来的,我才知道我们文化中还有这样强有力的一支,在国外发扬光大,逛了这些古玩店和博物馆之后,才知道中国的文化真丰富啊!

有一种盘子,形状非常怪,边上缺了一个月牙形的口子,不是破损,就是一个标准造型。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盘子的时候,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我问了一个人,那人说:“外国人喝汤的呗!”我就盯了一眼那个盘子,觉得它特别浅。外国人就是再爱喝汤,也不能把盘子卡在脖子底下喝啊。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盘子是过去男人剃须用的,搁在脖子下。这么讲究的盘子,就是为了刮脸。欧洲人的胡子一般来说都比亚洲人重,所以在胡子上就下功夫。刮胡子是一种乐趣,尤其把这么漂亮的盘子搁在脖子底下,那就更是一种乐趣。有的人胡子不重,不能想象别人的乐趣,但我们能想象理发的乐趣,剃头的乐趣,还有今天坐在发廊洗头的乐趣。我就感慨,当时欧洲贵族能把这种乐趣做得如此精致。这样一块盘子,在当时的价格不是今天能想象的,很贵。它搁在脖子底下是很危险的,稍微一动就可能打碎。

至于那个人跟我说这盘子是喝汤的,我就想起孟子的一句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自己还糊里八涂呢,怎能让别人明白呢?你不明白的事,就不能轻易跟别人说。

本文摘自《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马未都著,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一版,定价:32.00元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