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久恋回忆里炎夏心自凉

2008-08-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杨 我有话说
不管书店里的新书如何满坑满谷,就整个书业而言,眼下的炎炎夏日却是清淡的季节。只不过,对每个阅读个体来说,只要指向明确,挑拣有道,总还是不愁书读。说阅读是件奢侈的事,那是因为许多人忙碌得没有闲暇,更少有心情
,加之眼见着书价愈发不菲,动辄就要几十大元。这也未免不是好事,阅读本就不该是廉价、敷衍、泛滥的。

关于历史的阅读近年长盛不衰。以今人的眼界回望历史是一种视角,以西方人的目光来观照中国历史未尝不是另一种“客观”。被史景迁称为“近三十年来最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的伯克莱大学教授、汉学家魏斐德在《讲述中国历史》中就体现了这样视野广阔、治学深湛的“客观”,他从世界史背景下切入中国历史,又将论述的笔触探入中国历史的枝节,从宏大到细微,奠定这部重量级历史著作的基调。同为美国人,曾于上世纪20-40年代驻华的《纽约时报》记者哈雷特・阿班笔下的中国则更多几分生动鲜活的新闻气质,他的回忆录《民国采访战》读起来就像一部章回体的民国演义,人物立体,事件清晰。他深受美式新闻观念熏陶,但在中国的采访却屡屡受挫,在适应和变通中,他与当时中国政要、各界名人颇多交往,这些人脉确保他获得及时、第一手的素材,成为当时驻华外国记者中的佼佼者,也成就了书中既好读又不乏史料价值的篇什。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至今,“经济”已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人们对经济类图书自然颇为关注。《中国改革30年》是近来面世的此类图书中很抢眼的一本,书中辑录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新年论坛上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等十位经济学者的演讲、答记者问等,内容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评价、展望,主题则既有学术性又兼顾公共性,未必好懂,但值得一读。而台湾经济学者熊秉元的《走进经济学》则摆明了是让人读个明白,这位有着不俗经济学学养的专家又有着通俗流畅的文笔,在书中像讲故事一般将诸多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给专家写书或许不难,给普罗大众写书反而不易,也许这本书正是做到这一点才屡获殊荣吧。

人到暮年总爱抚今追昔,文人学者尤甚,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往往折射出整个大时代的底色,他们曾与那些为我辈神往而无缘谋面的人物的交往更为回忆平添几分精彩。近来坊间就很是有几本不错的回忆性图书,《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是北大学者乐黛云所著,在北大求学、成长、教书、治学足足六十年,可资回忆的总归丰富又厚重,她的回忆也可算是另一重意义上大半个世纪的北大史。如果说乐黛云的北大回忆浸透燕园的四季,那诗人牛汉口述的《我仍在苦苦跋涉》则饱含半世纪的文坛风雨。两年前三联书店推出何兆武先生口述《上学记》曾获如潮好评,牛汉这本同为口述,相较之下,不但篇幅超出10万余字,而且史料价值亦有过之:《上学记》主要写解放前的事情,《我仍在苦苦跋涉》更多的看点却是1949年之后,其中谈“胡风集团”就有3章,书中对周扬、冯雪峰、丁玲、艾青乃至顾城都有鲜活描绘,且有褒有贬,想必对文学感点儿兴趣的读者都不愿错过。旅美作家聂华苓的《三生影像》亦是一部文字好看、信息丰富的回忆录,特别是后半部分回忆“国际写作计划”,写及多位国内外文坛的重头作家,文思与友情相映,图文并茂,历历在目。老翻译家傅惟慈在他的《牌戏人生》中将人生比作一副牌,书中可见他是如何出好自己“回眸”、“耕作”、“行脚”、“闲适”四张牌的,旷达、潇洒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上述几位是从各自漫长人生中撷取最难忘怀的部分形诸笔墨,写给自己也传递给读者,作家刁斗则在其新长篇《我哥刁北年表》中,以小说的方式给“我哥刁北”写了传。“知识分子”刁北在五十年的时代洪流中,有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有逆流而上的勇敢,得到他后半生滋养内心的回忆,也失去过无形又无从度量的时间与情感。说是“年表”,刁斗却把时间线索完全打乱,像是拼图游戏般,把属于刁北的记忆碎片一点一点拼成形。这既是一本好看的小说,又不是。好看的是情节,流畅不起来的则是穿插在情节之中的人物思想交锋、内心独白。刁斗写得很巧妙,大篇幅的思辨性文字与戏剧性十足的情节交错,构成一种有趣的阅读节奏,一边投入到人物的情境,一边抽离出来冷眼旁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