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云与张元济谁拜访谁?

2008-08-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柳和城 我有话说

开栏语:“求疵录”,顾名思义,就是对尚有价值的图书“吹毛求疵”,无论是知识性的硬伤,还是明显的观点偏差,皆在“吹求”之列。篇幅尽量短小,说
清楚问题即可,不必作过多的引申、发挥;不必对全书作总体性的把握,也不必写出总体上的价值评判;轻松活泼,一针见血,读后既长知识,又有回味的余地。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校勘性的错误固然值得重视,却不符合我们设置此栏的初衷。欢迎读者朋友来稿。

1949年8月,陈云同志在上海与商务印书馆元老、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曾见面晤谈。张树年主编的《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12月版)第546页这样记载:

本月陈云来访,告以不久前东北视察期间见到沈阳、长春商务分馆情况均好,请先生放心。并介绍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政策。(张树年回忆)

张树年《我的父亲张元济》(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4月版)一书也记有此事:“上海解放后不久,他(指陈云―――引者按)来我家看望父亲,告诉父亲说他刚去过东北,见商务印书馆沈阳分馆营业情况很好,叫父亲放心。”(第201页)

笔者曾参加《张元济年谱》的编著工作,多次聆听树年先生和张人凤兄(张元济嫡孙)讲述陈云同志来访的许多细节,颇为生动感人。至于8月的哪一天,当时因未查到文献资料,《年谱》作“本月”条处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陈云年谱》(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解决了这一问题。该书上卷1949年8月25日条详细记述陈云这天的活动。是日,陈云出席上海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扩大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即收入《陈云文集》的《工人阶级要提高政治觉悟》)。会后接见参加会议的商务印书馆工会主席石敏良。接着,《陈云年谱》这样记述:

拜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说:我在东北工作时,曾到商务印书馆沈阳、长春分馆,看到各方面都很好,请放心。他还向张元济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张元济深受感动,后来改变了不再从政的想法,应聘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第576至577页)

陈云当天离沪回北平(1949年10月1日以后才称北京)。他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中不忘记这位老出版家,亲自登门拜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广大爱国人士、共同建设国家的宽广胸怀。此次会见确实也感动了张元济,推动他迈出新的一步。

《陈云年谱》所记谱主谈话,未标出处,笔者揣测可能参考了《张元济年谱》,但日期却无疑是准确的。据石敏良回忆,那天总工会大会后陈云接见他,谈话不长,陈云说,还想与你多谈,但约好要去张家。石的回忆与张树年所记及《陈云年谱》的表述完全吻合。另据《上海工运志》(李家齐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9月版)“大事记”记,1949年8月25日“全国总工会主席陈云出席上总筹委会第三次委员扩大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第41页)再次证明《陈云年谱》所记录的日期正确。当然《上海工运志》未提到陈云拜访张元济。

本来史实已经清楚,但近年关于陈、张会晤却出现另一“版本”。同样出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陈云传》(金冲及、陈群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在记述这段历史时,竟成了张元济拜访陈云。请看:

一九四九年七八月间,陈云赴上海处理财经问题后,在八月二十五日返回北京的当天,特地安排拜访张元济。张元济执意不肯让陈云去他住处看望,陈云只得派车接他来。这位儒雅的老人仍穿着一袭浅灰色的长袍马褂,臂上挂着一把油纸伞。会见时,除叙旧外,陈云向张元济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使他深受感动,打消了“不再从政”的念头。(第15页)

记述如同亲历,可惜未标明出典,令人疑窦丛生。上海酷热的8月暑天,老先生竟穿“长袍”出客,应该是长衫吧。“衫”与“袍”通常指不同的两类衣服。那样的天气,再添一件马褂,似乎也不可能。“臂上挂着一把油纸伞”,尤其发噱!坐首长汽车出门,用得着自己带雨伞(而且还是油纸伞)吗?张人凤说,他祖父80岁左右雨天从不出门,有事必须外出也都由馆内汽车接送的,根本不用自己带雨具;家里有一把黑布伞,也常年不用,从无油纸伞。作者不知根据什么史料编出这样的故事。

剔除上述明显不实的描写,问题关键是陈云与张元济到底谁拜访谁?

张树年先生作为当事人的回忆早已发表。张珑、张人凤姐弟对此事也记忆犹新,陈云来家拜访他们的祖父至今还能讲出许多细节。张人凤告诉笔者,见到《陈云传》的记述后,他特地与在北京的姐姐张珑通电话。张珑说,那天下午她正在家中,听说来了共产党的大首长,从楼上下来到客厅门口张望。客人济济一堂,陈云的座位背向房门,因此未看清脸,但当时就知道是陈云首长。张人凤也说,那天前门口来了三辆汽车,前门原来不开,因有贵客到,特地叫佣人去开锁。此外,还有反证可引。陈云向来平易近人,对商务印书馆又有特殊感情。1949年7月下旬他在沪期间,曾探望当年在商务印书馆做学徒时的师傅和工友。有一位师兄住在阁楼上,陈云亲自登上狭窄的楼梯,看望这位师兄。对于年高德劭的张元济先生,他怎么会让老人家来见自己呢?再说张元济,见过光绪皇帝,见过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与无数政要名流打过交道。上海解放不久,他就在自己寓所接待过陈毅市长。现在怎么会突然拘泥起礼节,“执意不肯让”当年公司的小职员来看望自己呢?这不符合陈、张两位的性格逻辑。当时社会上的等级观念远远没有后来厉害。总之,把原本陈云拜访张元济,硬描绘成张元济拜见陈云,既违反了历史真实,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损害了两位伟人的形象。

历史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细节的失真,历史也将混沌一片。《陈云传》上述失误,虽然仅一处细节,但有失伟人传记作品和权威图书的可信性。同出一个权威机构、同一题材的图书相互矛盾,似乎也是不应该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