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大片备忘录

2008-08-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 我有话说

中国大片在新世纪以来成为影坛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下半年,《色・戒》、《集结号》的热议还没完全散去,吴宇森《赤壁》又进了影院。奥运会之后,陈凯歌的《梅兰芳》,以及香港和内地合作的多部大片,都还要上映。笑骂、诛伐,电影大片没有因此止步,从《英雄》开始,中国大片就这么一路走了过来,没有中国电影产业

以至国家整个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大片是不会如此强劲、风光,是发展不起来的。尽管大片制作、生产,表现为整体满意下的个人异议、反感与忧虑,但中国大片之路,还会走下去。

《英雄》启动中国大片

2001年以来,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业在加入WTO的谈判引人注目,国家电影管理和政策走向出现重大转变。2001年12月18日,广电总局与文化部联合出台《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以政令的形式要求各省市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2002年2月1日,根据国务院第342号令,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开始正式实施。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务实解决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关心电影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气氛逐渐形成。作为中国第一部大片,张艺谋执导的《英雄》适逢其时。有人会在大片上加一个前置词“商业”,也就是称为商业大片。其实,产业发展、商业主义发展,是一个基本事实,大片就是大片。还有人会认为在《英雄》之前,李安的《卧虎藏龙》在欧美的票房业绩不错,打开了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入市之门。但是该片2000年7月上映,融投资主体有其特殊性,同上面所说内地电影这种语境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英雄》是时代产物,是张艺谋的转型之作。与成熟的传统电影、包括与张艺谋等导演的文艺片路数相比,《英雄》表现为一种鲜活的艺术技术上的原创性。于是,一种新的大片,一种把电影诉求和商业市场结合的影片,从新世纪中国电影中诞生了。

《英雄》2002年12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映。仿佛这是一个国家的仪式,中国大片就此启动。它的强大力量很快就得到印证。在国内电影票房达2.5亿元,在北美市场也创下了新的纪录。面向世界,在民族化电影中呈献现代技术艺术手段和国际化视野,奠定了《英雄》在大片诞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大片群起

90年代初中期,国外大片开始大规模引进,电影市场和观众成为受益者。但是大片市场票房增长惊人,引进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国外大片的满意度却在下降,“审美疲劳”潜滋暗长。与此同时,大片的成功,也给具有市场敏感的电影导演留下深刻印象和刺激:依靠自己,把握大片发展空间和机会,需要迅速决断,并付诸行动。电影经济的发动机,是在市场。也就是,电影发展提速,市场要先行。电影票房要拓开要改变,向大片转换、变化是必然的。这个时候,新世纪以来国家电影管理,同样适时出现了新的转向。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同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对进口影片的供片政策也进行调整。这些标志着中国电影改革的步伐,开始全面提速,大片有了较好的生成发展土壤。

大片对自身的信心,再现于电影发展的工业、经济和美学中,并且得到了肯定。电影创作与制作空间的拓展,电影宏大叙事及工业操作的复杂性,耗资巨大,对大片融资、生产成本扩大并保障制作及发行利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之中,香港等境外资金投入和创作机制的融合,表现出活跃的态势。

香港影片本来一直被包括在每年允许引进的20部分账大片的数额中,到2003年年中,这个规定被一笔勾掉。港片此后不再占这20部的配额。改变源自该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正式签署。在电影业方面,该《安排》明确规定:允许香港公司在内地以合资、合作方式建设或改造电影院,并允许港方控股经营。同时,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发行。香港与内地合作的合拍片减少了体制性障碍,开始北风劲吹,其中的大片制作与内地发行,被视为理所当然,引向了深层次的功能性合作。2004年至2005年两年间,《功夫》、《无极》、《情癫大圣》、《七剑》、《神话》、《头文字D》等大片上映,背后的港资或外资投融资明显。到2006年以后,情况更有了新变化。冯小刚执导的《夜宴》上映,标志着这个国内都市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开始尝试以古装戏开拓海外市场。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以2.4亿票房继续谱写着票房神话。李安执导的《色・戒》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该片内地版本随后公映,而3个月之后于2007年末同时上映的冯小刚《集结号》、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分庭抗礼,一时成为不同取向与融投资渠道的国产大片公示于众的系统演示。《集结号》以无质押方式从招商银行拿到5000万元贷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得到高层领导与官方的关注和支持。

  大片之未来

无疑,影片在内容、技术上的大或新,并不是大片认定的标志和标准,还需要电影艺术的本土化创新及其在中国地域性市场的检验。

实现真正的本土化,得出本土的创新性图景需要足够的明智,不止是孤立的技术、艺术行为,而且在内容及其文化指向上,同样需要表现出足够的智慧、足够的情感良知,以至技巧、方法。《英雄》以来,大片制作与主创人员秉持的当然是一种质量观品质观,所做主观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如:《无极》试图构建一个以理想的爱情、忠贞、诺言编织出的世界;《神话》表达纯粹的爱情的美好;《满城尽带黄金甲》用视觉叙述的形式,表现对人与历史的理解;《色・戒》在人性与责任演绎中展示本能的力量;《集结号》揭示群体与个体信念选择的矛盾;《投名状》在个人化叙事中展现情感的力量,等等。目前仍在影院上映的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上集),首日票房2700万元,截至7月28日,已获得2.6亿元的票房成绩。影片创下中国电影票房新的纪录,与其对经典所作的演绎和挑战存在重要的关联。但是,大片表现题材的手段、方法没有预设的先例,一次大片的拍摄,使影片市场出现少有的热闹局面,带来嘉年华式的观影经历,未必就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编导的奇思异想能否被当做智慧或商业智慧,还是要看观众以至市场的选择。

大片同样可能缺乏新意,乏善可陈,带来电影僵化、庸俗的恶果。或许,我们可以把人们对大片的不满意归结为三个原因。首先一个原因便是大片的总体文化蕴含表现和本土化创新,在观众中未能得到普遍认同。另一个原因是,在个别影片整体以至具体细节表现上不如人意,第三个则是大片效应,票房狂收,明显提升了很多人对中国大片期待的热情。但是,应该多一些理解、尊重,多一点全局发展的观念,把大片说得一无是处,也会危及电影共同体建设,伤及电影发展的信念、信心。对大片一味作批评,以此引起对文艺片或中小成本影片命运以至整个中国电影在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关注,是将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