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区域发展视野下的产业集群

2008-08-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盛世豪(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郑燕伟(浙江省委党校副 我有话说
浙江产业集群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但在过去30年中,浙江从一个农业大省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一大批工业企业迅速崛起,推动了浙江经济迅速增长。与兄弟省市相比较,浙江工业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目前民营企业在浙江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超过90%,成为推

动浙江工业以及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建立在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

在浙江,几乎每一个县市都存在着一个或数个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绍兴纺织、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嵊州领带、温州打火机、海宁皮革,等等,从而使每一个县市的工业产业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专业市场,是浙江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也正是这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支撑了浙江各市县的经济增长,推动了浙江的工业化进程,进而提升了浙江的城市化水平。2005年的调查表明,截止到2004年,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块状经济工业产值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而这些块状经济的快速成长,有力地促进了浙江广大中小企业的集聚和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而为提升浙江城市化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角度,还是中小企业集聚和城市化提升的视野,产业集群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是浙江现象的主要标志,也是浙江模式的核心内容。

正是因为产业集群在浙江区域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导致浙江学者最早关注并进行研究。早在1997年,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就进行了“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研究”,在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块状经济”概念,黄勇在课题报告基础上发表的“浙江‘块状经济’模式的作用及其经验”和“浙江‘块状经济’现象分析”是最早对浙江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文献。文章首次提出了“块状经济”概念,并对浙江“块状经济”的特征、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认为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是促进浙江“块状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2001年和2005年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分别对浙江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就提升浙江产业集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经贸委、浙江省统计局等也都先后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过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为浙江省制定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数据和材料。可以说,关于浙江产业集群的许多实证研究都是在上述调研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仇保兴以浙江为背景,对小企业集群进行了分析考察研究,着重对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盛世豪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考察了浙江区域特色经济,以及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发展作用,认为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盛世豪、郑燕伟等还通过对浙江省若干代表性产业集群个案的剖析,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进而指出,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产业升级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模式。而金祥荣、朱希伟则借用了生态学的种群方程,分析了浙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认为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大规模集聚是专业化产业区形成的主要动因。此外,蔡宁、邬爱其等人则分别对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风险问题、产业集群与企业网络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浙江产业集群研究的视域。

鉴于产业集群的典型性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浙江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内外其他学者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研究浙江产业集群的学者,她和她的学生们多次到浙江各地调研,发表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朱华晟探讨了浙江传统产业集群成长的社会网络机制。日本东京大学的Tomoo Marukawa利用浙江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分析了温州市与绍兴市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毫无疑问,作为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样本,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产业集群研究的视野,丰富了产业集群和区域产业体系演化的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是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载体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并非偶然。事实上,产业集群是当代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经济版图就是是一大批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即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全球化趋势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也是区域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像美国的好莱坞、华尔街,瑞士的手表、英国的剑桥、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等诸如此类的产业集群,不仅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集群的产生和成长,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效率和更富创造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毫无疑问,产业集群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产业集群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与其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集群通常具有两大特性,一是企业关联性,即集群内企业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二是空间集聚性,即一群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专业化,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二是以区域内部协作(或网络化协作)为基础的规模效应。浙江的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每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起眼,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体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嵊州领带年产量超过3亿条,达到全球领带产量的三分之一;温州生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全球产量的70%;分水镇是杭州市桐庐县一个普通的山区镇,镇不大,但年产笔却有60亿支,达到了“世界人均一支笔”,等等。正如这种建立在空间集聚基础上的规模效应,造就了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基于互动学习的竞争和创新。作为一个区域性产业网络,产业集群为内部企业提供了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市场信息在集群内部传递,产业知识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得到交流和积累,熟练劳动力甚至专业人才也在集群内部的企业中流动,正是通过这些不断流动变化着的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本,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激发了企业、产业甚至区域层面的各种创新,进而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

浙江产业集群的演化轨迹

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特别是绍兴纺织、永康五金、宁波服装等,在当地不仅仅是一种产业,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产业文化,根植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到当地的文化。但是作为一种推动区域工业化的重要力量的现代产业集群,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浙江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乡镇工业企业(包括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个别示范企业的带动或引领下,抓住机遇,进入了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进而发展一批以轻纺加工为主体的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也称块状经济),如嵊州领带、桥头纽扣、温州金乡标牌、乐清低压电器等等应运而生,呈现出明显的“经济马赛克”现象,构成了独特的以“农村工业(乡镇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为载体的“小商品、大市场”发展模式,成为推动浙江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浙江产业集群的内部分工结构不断深化,出现了大量为主导产业提供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的配套企业和中介机构,逐步形成了“终端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或相关机构”区域性生产网络,如绍兴纺织、永康五金、温岭泵业、温州鞋业、海宁皮革、安吉竹业等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为主导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如研发设计、物流、销售、金融服务,及人才培训等,它们与主导产业互促共进,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生产网络,成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我们注意到,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集聚,进而促进区域生产网络的进一步延伸。目前有一批产业集群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域的框架,在更大区域内互相融合,形成了跨区域跨行业的区域产业体系,如义乌小商品、台州化工等等,更有一些产业集群开始向省外扩张,形成更加合理的空间分工格局,为促进浙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创造了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地方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的互动开始加速,一方面,许多集群的主导产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国际市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也都通过跨国公司与全球生产网络建立了各种联系,有些集群甚至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温州鞋业、宁波服装等,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集群的影响和竞争力的提升,全球各类产业资源也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进入浙江产业集群,从而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全球化和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区域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趋势与方向

我们注意到,随着经济阶段的变化,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是浙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多数产业集群也面临着同样的课题。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成本不断提升和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剧的趋势下,以加工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浙江产业集群如何“凤凰涅?,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关系到浙江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

为此,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产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说,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也有利于浙江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升级,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浙江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与全球生产网络各个环节尤其是核心环节的联系,不仅可以了解全球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更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与产品信息,以及国际商务运作的知识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全球生产网络为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要努力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决定产业集群的兴衰,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即使在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国家,因创新不足而走向衰落的产业集群时有发生。随着资源要素约束的不断加强与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弊端的日益显现,创新对于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同质竞争的压力迫使浙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必须通过创新寻找蓝海。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浙江产业集群,必须依托不断延伸的产业网络,逐渐从以加工制造为主向设计研发和品牌销售为主转变,进而从工艺升级、产品升级进而转向功能升级。因此,培育具有创新实力的龙头企业,以及研发机构是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任务。

要建立与完善浙江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以重点产业、重点集群为重点,加快建立浙江产业集群的信息服务平台,协调不同的地区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等一系列的关系。重视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有关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网站,并不断充实内容,使集群企业获得更快捷、更准确的商业信息,加快科技创新。对纺织、皮革、机械等产业集群发育的产业,加强对国内外产业动态研究,提供国内外市场、技术的最新进展,加强全省重点产业的培训、教育、研发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与各类测试中心、质量检测机构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联系合作,向企业推荐国际质量规范,鼓励企业参加权威认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风险预警机制。发展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加的各种产业集群论坛,创造促进集群与外界广泛交流的环境。

完善产业集群治理体系。治理是反映了经济社会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机制,也是影响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根据治理机制的不同,浙江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龙头企业治理、行业协会治理与政府治理等三个不同的类型。其中龙头企业主要通过其领先的技术与分包及转包体系实现对整个产业集群的治理,行业协会体现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集体行动,政府则是公共治理的代表机构。要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并通过重组、改造和整合相关产业或中小企业,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行业协会要根据市场规则,制定行规或公约,规范和约束会员的行为。对参与不正当竞争、利用行政权力介入中介服务业、扰乱中介市场的行为,行业协会可按照行规行约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而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订发展规划,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要素市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