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2008-08-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强(大连大学) 我有话说

我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一个农村家庭,小学时很喜欢看日本动画片。在动画开头的序幕上总能看到夹杂汉字的日本文字,觉得很神秘,慢慢的,就对日语产生了好奇,希望有一天能看懂这种文字。

1998年,当我得知从城市调来的数学老师会日语,便缠着他教我。在他的指导下,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起了假名。时至今

日,我仍记得那些日子去老师住处前兴奋激动的心情。在昏暗的宿舍里,老师一字一句地教我念假名,手把手教我书写,而我则像蹒跚学步的幼儿,亦步亦趋、如履薄冰。遗憾的是,我们刚刚完成入门部分,这位老师又要调走了。临走时他送给了我一套书:《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至今我仍记得第一眼看到《标日》时的情形:金黄色的书皮,璀璨夺目,封面下方赫然标示着“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用的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可以说,人教社在我们心中就是一种权威、一种标准。有了这样的“金字招牌”,我觉得特别有底气。

2002年,高考结束,我没能考取理想中的日语系,而是上了郑州一所大学的法律系。但我从中学时代就形成的日语兴趣并没有消退,课余仍然会抽空学习《标日》。由于日语学习资源的匮乏,起初我感到十分吃力。郑州虽然是省会城市,却没有几个高校开日语课,我所在的大学更是连一个日语老师都没有。虽然社会上也有日语辅导班,但昂贵的费用使我望而却步。书店除了清一色的《标日》教材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日语学习资料。大二下学期,我跑遍了郑州几乎所有的外文书店,购买了《标日》中级教材、磁带以及辅导用书,开始了日语学习的漫漫长征之路。每每自习课,或是周末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抱着《标日》在教室或图书馆奋笔疾书,苦苦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多么想身边能有一个人指点一下,可是却没有人能够帮助,孤独和迷茫之感可想而知。但或许正因为纯粹自学,我看书特别地仔细,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记忆得非常扎实,这为我后来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二暑假,我从网上了解到了日本语能力考试(JLPT)和日本语检定考试(J.TEST)。“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当时的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下子就把两个考试全都报了,并于当年(2004年)10月份取得了日本语检定考试初级的证书,虽然级别不高,但对我却是很大的鼓励,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于当年12月份参加了日本语能力考试,并通过了2级。2级的通过更使我下定了决心要在来年报考1级,为了夯实基础,我又把《标日》的初中级教材认真地学习了一遍。多年的艰辛付出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005年,我终于考过了当初从未敢想过的日语1级。

拿到1级证书时我并没有像考过2级时那样的兴奋,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在我的内心深处,又开始涌起一股新的冲动,这种冲动愈演愈烈,连我自己都觉得我是不是疯了,因为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那就是:报考日语专业研究生。我居然想成为一名日语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种冲动最终让我付诸了行动。毕业后,我没有找工作,而是租了房子做起了考研“校漂一族”。应当说我这样跨专业的考研过程是艰辛的。书山题海、形影相吊的日子自不必赘述,单是每天往返于学校和住处的路程,半年多都有近一千公里。这时《标日》已经不是我的教材了,但我还是会把她放在书桌上,因为她已经成为我人生中的座右铭。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随手翻一翻,看到《标日》,就会激励我继续努力学习,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刚考过的1级不也是从《标日》初级走过来的吗?只要这颗勇敢的心不言放弃,那么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时候,《标日》成了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精神动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半年多的苦读,我终于如愿以偿,2007年被大连大学日语学院录取为日语专业研究生。并有幸师从我国著名同声传译专家宋协毅教授。复试时,治学严谨的宋教授本来从不招口语不好的学生,但听我说了自学日语的经历之后,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艰难的求学经历,于是毅然抛开成见,录取了我,并勉励我时刻勿忘中国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将“《标日》精神”进行到底。

如今,在《标日》二十岁生日之际,《标日》新版也相继问世,面貌焕然一新,然而老版亦老而弥香,经久不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簇拥――也许这才是经典教材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从老版走过来的《标日》“铁杆粉丝”,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没有什么贵重的献礼和高调的赞美,我能做的,就是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希望能够像《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书名所揭示的那样,为“中日交流”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在此,我谨借此文,真心说一声:谢谢你,《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谢谢你,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辑点评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编写初衷是,一个零起点的学习者即使完全自学,依然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自然优美的标准日语。此言不虚,陈强的学习经历似乎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在一个几乎没有日语氛围的城市,他依靠一套《标日》教材、几盒磁带徒手起家,在大学期间先后通过日语能力考试的2级和1级,直至由一名法律学士变身为日语专业研究生。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标日》可能逐步退隐到他书桌一角。但在精神上,那是一座永远不倒的“灯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