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大社:在记忆的碎片中打捞北大精神

2008-08-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红娟 我有话说
“燕园记忆丛书”是近期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被瞩目的一套书之一,高秀芹是这套丛书的策划人。在北大校庆的集体合唱中,用这样纯粹的个人的方式来叙述北大,在记忆的碎片中打捞北大精神,谈到这套书,这位资深编辑有太多的话
要说――

写作《燕园史话》的侯仁之先生已经97岁了,他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一直在这个园子里生活、读书、教书,也许没有谁比他更爱这所校园。他在这所园子里读书,后来带着学生考察这所校园,他漫步迷恋着这所校园,现在他在轮椅上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这所校园的过去,这园子里的每一处景致、园林、碑石、流水小桥他都用历史地理学的方式细细考证,求其源流,溯其历史,于是就有了《燕园史话》。

乐黛云先生出生于1931年,比侯先生小了20岁,在这位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第一届大学生身上更多地呈现了知识分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雨历程。她的这本带有个人传记色彩的《红楼沙滩未明湖:北大生活60年(1948-2008)》从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的开始写起,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乐黛云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还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后北大第一位女研究生朱家玉、北大中文系书记程贤策……这些都是时刻萦绕于作者心间的美丽之魂!

1955级是一个很特殊的班级,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红楼钟声燕园柳》可以看作谢冕献给北大的一首散发着生命活力的赞美诗。这是谢冕先生在北大半个多世纪的心灵记录。写北大的散文有许多许多,但是,能让人咏颂的,还是谢冕叙述中的北大:

相比较于以上三位先生,温儒敏教授和陈来教授辈分要晚一辈,他们俩在学术上基本上是一代人。温儒敏教授是文革后北大中文系第一届研究生,陈来教授是哲学系第一届研究生,所以他们俩在学术上有更多相同的旨趣和经历。温儒敏的这本《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既有他自己在北大求学、治学、生活的经历,也有他作为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治系心得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冲动。

相比较而言,陈来教授的《燕园问学记》更是一个学者个人叙录的学术历程。作为哲学家的陈来更多学术反省精神和理论色彩,其中既有对自己恩师的追忆和感念,包括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也有对学术前辈的回想与评说,如陈荣捷、邓广铭、周一良、邓艾民、朱伯?、傅伟勋等先生;还有对自己的读书求学的生动叙述。作者回忆了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的读书求学过程,既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又有时代特色,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呈现了一代学人在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共同经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