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尔罕•帕慕克:得奖以后,一切都变的政治化了

2008-09-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奥尔罕・帕慕克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在其小说新作《清纯博物馆》德文版上市前夕,土耳其大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

克接受了德国之声记者赖纳・特劳贝(Rainer Traube)的专访,谈及政治、土耳其与欧洲、个人生活,以及他的新书。

他表示,两年来,诺贝尔奖的确改变了他的生活,“它让我更出名了,带给我许多新读者,也带来小小的麻烦――出乎我的意料,它让我做的每件事都变的更为政治化了。”

土耳其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视帕慕克为卖国贼,一度谋划除之而后快。帕慕克承认,这种威胁影响了他的生活。“我差不多就是和保镖们一块儿过,而和保镖一起生活可不是什么乐事。”他在9月7日刊出的采访中说,“不过,我每年会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一个学期的课,我的书也要出版了,所以我很愿意到外面去开个会啥的。有大约一半,或更多的时间,我离开土耳其去旅行,教教书,这很不幸――咋说呢?也许还是很幸运的。”

过去两年里,他大多游荡在外。“部分原因或许与诺贝尔奖有关。我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但我还是回到这儿。我看着伊斯坦布尔的人情。我是多么的了解伊斯坦布尔的人情啊!我无法想像没有伊斯坦布尔的生活――不管是半夜和保镖们在一起,还是我独个一人。我仍然身处伊斯坦布尔的街巷,观察它,欣赏它,我会继续写伊斯坦布尔的真情故事。”

即使如此,帕慕克也决不承认,或决不愿意选择流亡。“有人想把我归为流亡者。‘不,’我说,‘我不是流亡者。’是我自己要离开土耳其的,只要我想,只要我乐意,我还是能一年365天呆在这儿。在纽约教书,我就呆在那儿,旅行也不错,但我不想去破坏(这种生活),也不想变成我自己的牺牲品。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一个从未被殖民化、从未被戕害过的文化。我不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国际强权或土耳其国家的牺牲品。我走我的路,过我的日子,享受写作的乐趣。这就是我看待自己生活的方式。”

他继而谈到自己的新作,以及在建中的博物馆:

“《清纯博物馆》记录的是凯马尔的爱情故事,他来自上层社会――有时人们也说‘高级社会’。1975年,他30岁,回述着对两次失去的远房亲戚扶桑的迷恋。扶桑18岁,是个老铺子里的打工妹,可她非常美。他没能与她结为连理,作为补偿,就尽力去收集扶桑摸过的所有东西,最后弄个了博物馆,故事说的也就是这个。我的‘清纯博物馆’还是个真正的博物馆,也想把所有这些东西都收进去。为了这座博物馆,我收东西收了大约六年。我买了座房子,10来年前,这故事的一部分正是发生在那儿。我把它变成了一座博物馆,所以,‘清纯博物馆’既是博物馆,又是小说。”

土耳其将成为今年10月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帕慕克无疑将是会场内最耀眼的明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