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业“捣乱分子”是怎样炼成的

2008-09-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舒晋瑜 我有话说
陈忠实在《白鹿原》开头写到:白嘉轩后来引为自豪的是,他有七房女人。

他拾人牙慧描述自己:路金波现在引为自豪的是,他有N位作家。

他是业内争议比较大的策划人,但是,他也推出了很多成功的畅销书作家

及作品。尤其今年的书业相对沉寂,他却仍然保持着踌蹰满志的自信,推出一部部动辄发行10万册以上的图书。我们有必要分析他的可取之处,希望对行业有所启示。

一个策划一百万

他用冷静的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调讲述故事的开始:缘自某一个饭局间来源模糊的消息,说一个和西藏旅游局关系密切的旅行社,正在推广冬季的进藏游,想寻找文化机构合作。那时他们正准备出版蔡智恒的新作《暖暖》,编辑们在策划所谓“寻找温暖”的活动,其中一个方案是,离太阳最近而圣洁的高原,是不是更温暖?

其间因为另一个合作草案和百事接触,偶然说到旅行方案,参会的“七喜”组的经理说,这么有品位的活动,他们可以赞助饮料。

于是,路金波们设计了“七”条线路,并且答应在活动结束后推出一本书,在“七”后面再加一个“喜”字,以换得一些“盘缠”。

他组织了8位作家在这个寒冬在喜马拉雅山区域(西藏、尼泊尔、印度等)旅游。这些天才的作家,把一次旅行变成了想象力的盛宴。

8个作家,7条线路。这样,旅行社出钱,给作家们做了免费活动,作家也愿意去那些旅游城市。路金波开出的条件是每个人写1万字,不付版税,书名直接命名为七喜。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叫七喜。

仅仅是赞助,已经赚了60万,作家们至少14%的版税省了,如果书能卖10万册以上,这一以资源换资源的交易形式,不用路金波买单,净赚100万元,而且利用了8个作家的影响推广了旅游和饮料。媒体也变得热闹起来,一会儿韩寒迟到,一会儿石康在珠峰裸体,无偿地为活动做了广告。七喜满意,旅行社也满意。皆大欢喜。

这个案例更体现出策划的价值,说明路金波对作者的影响力正在提高,作者反过来丰富了他的商业模式。路金波说,这符合他长期的理论。掌握尽可能多的资讯,有独特的创意,能产生更高的利润。但前提条件是作家要有品牌,这一品牌是有价值的。其次内容要有增值的空间。如果单个看,每个作家写游记没有太大价值,但是8人合起来就成为另外的产品,同时开发了内容的广告功能。

最富争议的策划人

路金波“哄抬版税”。出版界有人对他的竞争手段不屑一顾。在担任贝榕文化公司总经理期间,他先后签下韩寒、安妮宝贝等畅销书作者,并以付给作者“天价”版税震动业界。

还有人认为,路金波与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从母公司带走所有的核心资源,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应有的操守。中国已经步入了商业社会,商业精神的核心是诚信。

然而路金波火了,他策划的书以及作家火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90后陈胜在路金波的博客上留言:路总,不管怎么样,我都坚信你会是中国文化市场上的一颗耀星,假若我的新书不畅销,我就不和您合作!

还有一位叫胡伟光的先摘录了路金波的从业历程:“2002年开始其出版生涯,成功签约国内最著名的作家,如王朔、韩寒、安妮宝贝、郭妮、沧月等,运作了大量的畅销书选题”。然后表态:路总,5年之内,我一定会挤进这几位作家名字之间的。

路金波有他独特的商业模式。也许有的策划不可复制,有的策划如有天助。“七喜之行”的关键词就是:一个着眼点、两个赞助商,而有效判断书的价值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看作者的名字。作者的名字代表他既往的销售业绩。不仅要知道他的名字,还要知道他股票般的运营曲线,必须掌握足够准确的数据,大概知道他过去的书能达到什么销售状况。了解并把握这个曲线,是做出版的基本技能。

其次是内容。如何评价作品内容,每个人看法各有不同。这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第三是其他因素,比如有人愿意投入广告。

倒是在别人认为神乎其神的设计推广上,花样迭出的路金波反而诚恳地说自己并没有特别的新意。“推广没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只是借风推势,在高处点一把火。我不认为硬炒能把书炒火。设计一个媒体关注的点,看这个点是否对,如果对,自然会火上浇油。我对于推广向来不强求。”

他认为一本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50%是运气,30%是渠道,20%是设计新闻点。比如说,王朔的书便是靠了运气。他们原计划给渠道做张海报,给经营商发些传真,联系媒体做点宣传就可以了,规模并不大,没想到王朔自己玩得高兴,结果宣传的效果和印数同时翻了好几番。

当前出版业几乎一片叹息,路金波却踌蹰满志。他认为业界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理念的不同。以宣传为例,大家往往说自己的书多好多好,没有想方设法调动起媒体的积极性。如果一半说好,一半说坏,反而能增加些话题。这样可能报道出来的不尽是正面文章,但传播得会更快。“大家关心作家们谁拿得多,我们就拿稿酬来说事;大家关心书有什么特点,我们的书里就全是赠品;我们的出版工业化本来没那么成熟,我们就说将出版工业化,把书作为一个产品监制完成。”路金波认为,畅销书的最重要品质,是能够形成公共话题性,把书变成文化事件,未必写得有多好,未必推广有多强,如果能逐渐形成社会现象,不管书的印量多少,只要有人愿意自发地讨论它,肯定就能销得好,也只有这样才能销得好。

路金波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阅读率下降,市场规模缩小,行业管理落后,这是导致行业衰败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的状况,他觉得反而是好的机遇。因为优胜劣汰,做得不好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会被逐渐“吃”掉,竞争对象少了,当然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潜能。

不可缺的公关术和品牌附加值

举个例子,2006年,路金波听说王朔手头有200万字的稿子,就跑去他家看了看。王朔的电脑里有很多存稿,当时他的《我的千岁寒》还没有写完,路金波几乎每周都去,做了很多公关工作。2007年1月,路金波给王朔开出1个字3美元的稿费,16万字的作品交付了365万人民币稿费。韩寒的《坛》稿酬是零首付,售出后再付稿费,但他的《光荣日》稿酬则是300万元。路金波付给安妮宝贝的《莲花》稿费是200万元。此前,他还策划了余华的《兄弟》、格非的《山河入梦》以及韩寒的《一座城池》,他敏锐的目光用以挖掘作者及作品中任何一个可以开发的潜能。《我的千岁寒》仅书签广告就卖了几十万元。书签广告简单到只写几句和商品有关的话。但凭着王朔的影响力,他们做到了。

业内很多人对此不齿,更对这些作品是否能赚到钱感到怀疑,甚至有人发表文章,论证路金波的炒作行为。

对出版业“捣乱分子”的称谓,他说:“别人怎么说无所谓,我觉得我应该是出版业的改革者。”他的想法是,高成本有高利润,他说自己从来没在“天价”书稿上赔过。“出版业是垄断行业,一般版税也就给6%到8%,我的‘天价稿酬’不过是使书的成本结构回到真实市场的路线上来,这没什么不好。”这是路金波的理念。他理科出身的经济头脑如此发达,用一分钟的时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到目前为止,安妮宝贝的《莲花》卖了53.8万,销量比余华的单本《兄弟》还多。我付给的稿费是200万,算起来相当于15.87%的版税;印刷加上版税,我的成本是35%,6折批发,这样我就有25%的毛利,那就是336万元。”虽然目前的图书行情是很难做到完全回款,但是路金波因为手里的几张“王牌”,开出的条件便是不给钱不发货。

路金波有自己的品牌价值观。他把韩寒、安妮宝贝、王朔归为文化偶像,虽然他们读者群不同,但其品牌定位都是反叛、另类的;郭妮、李承鹏则归为内容上的商业写作,更需要技术。商品最重要的是品牌。他说:“整个中国出版界,缺少内容的增值服务。中国的作家卖不过外国作家,就是因为没有品牌管理。作家跟普通人完全一样,就没有品牌的附加值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