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创新力作

2008-09-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刘向信 我有话说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创新发展?由张士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管理创新论》回答了这一问题。由于本书的主编和作者既有相关的学术背景,又有较为丰富的大学管理经验,使本书成为一本颇为厚重的管理学著作,不失为当前论述大学管理创新的一部力作。综观全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特色:

1、和谐管理。作者将“和谐”作为全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管理在我国古已有之,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修礼、制乐、教化万民等,都是管理。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和谐”,即中国化管理体系中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是看管理者能否将人际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也就是是否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作者将这一“中国特色”体现在《大学管理创新论》一书中,提出一方面要将大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学术管理体系、政治管理体系等有效地整合起来,确保民主决策和平衡利益相关方的权益,扩大社会信任和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保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以教师为本和学生为中心等关系理顺,上下通畅,和谐快乐。这既是和谐管理的真谛,也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关键。

2、质量管理。如何提高大学质量管理也是本书着重阐述的一个重点问题。作者认为,我国高校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结合大学当前的管理实际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积极推行大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评审制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本身,监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再进一步,大学应在质量管理体系成功运行的基础上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大学的质量管理创新,提高大学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作者对如何完善创新大学质量评估的制度体系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层面的概念,因而大学教育的质量评估也应当是包含不同层面的质量标准的制度体系,从诊断性评估到成熟性评估,从一般性大学到研究型大学,各有千秋,不能千篇一律。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发展第三方评估,建立非政府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让全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3、特色管理。作者对大学特色管理方面的论述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我国的大学管理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个矛盾现象:即“听得懂、学得会、用不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缺乏特色,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从西方“拿来”的没经过“融合”,结果“水土不服”;从老祖宗继承下来的没经过“消化”,生吞活剥,由此导致大学管理庞大而混杂。作者为了避免上述弊端,在大学的特色管理创新上颇费一番笔墨。从教学到科研,从行政到学术,从教师到学生等诸多方面,就如何加强特色管理,作者结合当今大学的现实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理论阐述,说明了对一所大学而言,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是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一,还是关系到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和风格作铺垫,需要凭借原有的基础,继承历史的传统,发扬已有的风格。不能一味地为了求新而摒弃传统,更不能根据某个领导者的个人爱好随心所欲。这一观点在目前的大学管理研究中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4、文化管理。作者认为,大学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品位和意境,是一所大学的管理水平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集中反映,它对于促进大学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每个大学自诞生之日,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大学发展的历史越长,大学文化对大学管理的影响越大,并进而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文化管理。这种管理虽然在形式上不易察觉,但其影响却是无处不在。有的大学管理者在采取看得见的管理手段时,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不是出现“中梗阻”,就是“上呼吸道感染”,这其中就有大学文化在起着无形的作用。为此,作者着力阐述了大学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一是建立核心的价值理念,二是大学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三是大学文化的传播和宏扬,四是大学文化的开放和借鉴。

5、战略管理。全书多次提到战略管理的问题,足见作者的重视程度。大学的战略管理目标必须均衡考虑长短期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所有相关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对自身内在的能力进行审查,以确定当前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领域,找出成功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大学管理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既需要社会实践的强力支撑,也需要大学文化的不断提升。这些都不是一两本著作所能完全阐述清楚的。因为实践无止境,文化在发展,大学管理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完善创新。祝愿作者能在今后的相关学术研究中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