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制造黑洞,世界不会毁灭

2008-09-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吴忠超 我有话说

编者按:这恐怕是2008年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科研项目。它耗时近20年,耗资60亿美元,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它的目标之一是寻找传说中的“上帝粒子”――如果找到,将证明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是正确的;如果是相反的结果,也并非没有意义。这就是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计

划。

北京时间2008年9月10日15:30,LHC计划启动。这不但令全球的物理学家兴奋不已,也激起了公众的好奇心。一些人则因LHC计划感到恐惧――据说,LHC将制造能量巨大的粒子碰撞,产生危险粒子或者微型黑洞,从而毁灭整个世界。9月10日这天,太多人的签名变成了“迎接世界末日”;一些相关的科学家收到了死亡威胁……

LHC计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项目?它会导致一场灾难吗?在此,我们特约请浙江工业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忠超先生撰文解释其详,希望读者能从其科学性很强的文字中读出趣味。

LHC局部

2008年9月10日,位于日内瓦的CERN(欧洲核研究组织)启动了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全球科学界高度关注这一事件。LHC要将诸如质子等亚原子粒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两束这样的粒子流相互对撞,能模拟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极早期的条件。

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对LHC寄予极高的期望:

(1)人们希望找到希格斯(Higgs)粒子,这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仅有的未被观测到的粒子,其外号“上帝粒子”起源于列德曼的一本科普书的书名。在萨拉姆-温伯格的弱电统一模型中,正是希格斯场赋予携带弱作用的中间玻色子以质量,使该作用变成短程的。

(2)检视形形色色包含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强作用的大统一理论。

(3)破解等级问题,为何引力作用比其他作用要微弱得多。

(4)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超对称,是否存在已知粒子的超伴侣,它们能构成宇宙中的暗物质吗?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暗物质占宇宙成分的22%,暗物质究竟是什么?

(5)近十年来观测宇宙学家发现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并将其归因于暗能量,但是对暗能量是什么,我们还茫然无知。

(6)宇宙时空还有像超引力和弦论预言的额外维度吗?我们是否生活在高维空间中的一张三维的膜上?存在平行世界吗?存在多重宇宙吗?

(7)LHC能够制造黑洞吗?等等。本文主要涉及LHC和黑洞的问题。黑洞是一个区域,那里的引力强大到把任何东西,甚至光线都拉拽回去,因此黑洞是不可能被看到的,但是人们仍然可以由感受其引力而得知其存在。任何物体一旦越过被称为视界的黑洞边界,就永远不可能逃离,而被它吞噬。

当质量比太阳质量大得多的恒星的燃料耗尽后,通常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其残余物的质量如果比太阳质量的2.1倍还大,就会向自身坍缩而形成黑洞。在许多星系的中心存在巨大的黑洞,例如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几百万倍。星体的引力坍缩是产生黑洞的第一种方法。

在宇宙的早期,由于物质密度和压强的涨落,也会形成黑洞,这种黑洞称为太初黑洞。这是产生黑洞的第二种方法。

霍金的无边界宇宙学说认为宇宙是无中生有的,真正的太初黑洞是和宇宙同步诞生的。这是产生黑洞的第三种方法。

人们通常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黑洞逃离,黑洞的视界像是地狱的入口,进入这地狱的人永远不可能超生。但是霍金在1974年又提出,在黑洞视界附近的时空和物质场的量子涨落,会使黑洞慢慢向外界泄漏粒子,其泄漏方式和热体辐射类似。在最简单的史瓦西黑洞情形,辐射温度和质量成反比,即随着黑洞辐射,质量不断降低,温度不断升高,黑洞最后以爆炸而终结。

霍金辐射的发现是引力物理在爱因斯坦之后的最伟大成果。在这个场景中,引力物理、量子物理和热物理得到了统一。

可惜的是,对于以第一种方式产生的黑洞,其温度实在太低了,以至于其辐射被完全淹没在宇宙微波辐射背景(2.7度绝对温度)之中。而由第二种或第三种方式产生的黑洞,又因为质量太小,早已被蒸发掉了。所以霍金辐射迄今还未能得到验证,尽管这个理论早已广被科学界主流接受。

在黑洞形成过程中,除了质量、电荷和角动量外,其他信息都被丢失,这就是黑洞的无毛定理。黑洞若永久存在,人们可认为这些信息被锁在视界内。倘若黑洞被蒸发掉,而纯热辐射又不带走任何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就被丢失了。大多数相对论家都接受霍金的这个结论,而粒子物理学家则反对之。后来,从弦理论计算,人们得到了信息保存下来的结论。2004年,霍金本人突然改变想法,但其他一些相对论家仍然持信息丢失的观点,所以信息是否丢失,是否被霍金辐射携带出来,人们争议了30多年的这个问题仍然是尘埃未定。

按照弦论和超引力,宇宙的时空也许是十维或十一维的。在超引力宇宙学中可以证明我们观察到的时空是四维的。而在膜宇宙学中,我们也许是生活在三维的膜上,在这个场景中可望解决长期存在的所谓的等级问题,即弱电作用的能量标度1012电子伏为何与引力作用的能量标度普朗克能量1027电子伏有这么大的差别。在膜宇宙学中,引力在额外维空间中被稀释,而其他作用却被限制在膜上。只要额外维的“弯曲体积”足够大,就可以使十维或十一维时空中的普朗克能量和1012电子伏相当,而比四维时空的表观的普朗克能量1027电子伏小得多。

在传统的四维时空中,黑洞质量必须大于普朗克能量1027电子伏,由于质量更小的黑洞的尺度比时空的泡沫的尺度还小,在那个尺度下物理定律、时空和因果律都不清楚。

在膜世界场景中,最小的黑洞质量数量级为1012电子伏,而LHC可使一对粒子能量达到14×1012电子伏。严格地讲,LHC中对撞的粒子是构成质子中的夸克、胶子。

1974年,彭罗斯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一对总能量为E的粒子迎头对撞可产生质量至少为E/的黑洞。索恩猜测,粒子不能迎头对撞时,只要其瞄准参数小于这么大能量的黑洞半径,就仍能形成黑洞。人们预料,在高维下情形也很类似。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LHC可以产生人造黑洞。

据估算,如果产生的黑洞的最小质量为5×1012电子伏,则LHC每秒产生一个,如果最小质量为1013电子伏,则每天产生三个。所以LHC可以称作黑洞的工厂。这是产生黑洞的第四种方法。

黑洞的形成以出现视界为标志。视界一出现,黑洞就设法将身上的“毛发”脱掉,暂且稳定的黑洞只由电荷、角动量和质量来表征。这时霍金辐射崭露头角。非迎头对撞产生的黑洞还具有角动量,第一阶段的辐射首先使黑洞自转迟缓下来,黑洞就趋向于不转动的史瓦西黑洞,霍金辐射一直延续到黑洞只余下1012电子伏质量,此后黑洞的命运如何无法预言,得由尚未发现的量子引力来制约,这也是人们希望能从LHC实验中知道的东西。

在黑洞的霍金辐射中,轻子、夸克和胶子等等所有粒子的发射率都会遵从霍金的计算。在黑洞不旋转时,辐射大体是球对称的。这和LHC的其他对撞场景都大相径庭。

LHC产生的黑洞从形成到衰变经历的时间极为短暂,所以不会构成危险。其实宇宙线打到外大气层时碰撞的质心能量可达到4×1014电子伏。粗略估计,整个地球表面上每天大量产生这样的黑洞,这虽然观察不到,但也未危及我们的安全。因为这些黑洞很快就被蒸发光了。

总而言之,只有从这些用第四种方法产生的黑洞才能验证霍金辐射。

如果在LHC上真的观测到霍金辐射,则不仅是黑洞物理,也是膜宇宙学的伟大成功。这将极大地支持了宇宙时空存在额外维的预言。因为弦论迄今还未找到一个实验观测支持,所以这对弦论是极其重要的。

霍金辐射的证实无疑会使霍金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认为,LHC能得到产生黑洞的能量的概率不到1%。出于科学家的谨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弦论和膜宇宙学毕竟是高度猜测性的。

可以想见,无论LHC实验的结果如何,必将开启物理学的新纪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