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兆林的情感世界

2008-09-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凯 我有话说

《在西藏想你》,刘兆林著,万卷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32.00元

在别人的笔停下的地方,他又向前探去了――这就是读刘兆林的散文集《在西藏想你》最

突出最强烈的感受。

这部封面上标明“情感散文”的集子共收文七十余篇,分“亲情”、“私情”、“常情”、“笔情”、“旅情”五辑。给我最大震撼的是“亲情”卷中的《父亲祭》。像《啊,索伦河谷的枪声》确立了刘兆林在小说领域的地位一样,这一篇也代表了他的散文成就。汪洋恣肆三万言,全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没有刻意结构的痕迹,真是剖开心来的滴血倾吐。父亲精神分裂,母亲也是,弟妹相继病亡,这种苦难,与那个非常时代密切相关。其文下笔惊人:“你终于死了吗,父亲?你那日夜消耗也经久不衰的生命之灯真的突然熄灭了吗?我不敢相信这喜讯是真的。但一纸电报分明地写着喜讯:父亡速归。”把父亲去世说成是喜讯,这是对人的情感本能的挑战,一下子揪住了读者的心。文中写道,他在母亲葬礼上踢掉“恶魔”父亲手中的菜刀,把父亲扑倒在地,还没消毒就把强镇静针剂扎进父亲皮肉,“当时,扎死你我都不会悲痛”。――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我曾以残躯拼命把晚年小脑萎缩、意识错乱、整夜打骂我母亲的瘦弱父亲扑倒在炕上……读《父亲祭》,不流泪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是写亲情,《寄给母亲的花》,表达得就没有像《父亲祭》、《和父亲搏斗》这样出格儿。也许,《父亲祭》的出格儿要拜父亲这个人物所赐,作者面对非常之人,就必然会有非常的情感体验,笔下自然流淌出非常的文字表达。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刘兆林说乘美以游心,我说是乘情以游文,看他《和妻子处关系》、《和儿子交朋友》等等,他的情文能唤起读者的个人生活体验,甚至对号入座,感同身受。每个人心里总有不可以对外人言说的东西,刘兆林也说了,这就是“私情”辑:《那年在厦门听雨》,他冒雨邀约一位可心的又互有好感的美丽女子,寄情山水,这样的文字让人心动,怀着期待,“世间还有那样清新可听的雨吗”?读罢,感觉作家这难得的坦诚胸襟也似那诗意的雨滋润着读者心绪。

在“旅情”中,有几篇令我印象深刻。刘兆林写游记有个特点,淡墨点染风光,工笔写意画人,使我想起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景恒定,而人多变:人胜景!《丝绸路上的少女》写到那样几个小女孩子:那个为“平等”机会而哭着逼人买她最大西瓜的最小女孩,那个以坦诚之心说谎骗人的卖锁阳女孩,那个因文静不争而丧失了生意机会的出租乘马的女孩,那个因“大哥”是规矩好人而不收费用的按摩女孩,都可爱得让人感觉此行不虚哟!

在“常情”辑《善待阑尾》中,作家提出的“阑尾人”这个概念令人感慨:“谁都有没用的那一天,甚至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也可能落在无用武之地的单位,那他也就等于是那个单位的阑尾了。哪天我一旦成了阑尾人时,千万要自觉善待自己,别没用了还心胸狭窄憋得发炎闹事。最好自觉性强些再强些,努力争取自行脱落,以免让别人担心你发炎。”这样的思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体味。

作家写“笔情”,是文坛生活的写照,写师写友,均画出一个个人物,这是小说家笔墨入了散文。《在西藏想你》,想的是谁?而在“笔情”里有一篇《不幸给他送上的礼物》,写他与一个残疾作者特殊的师生情,拯救这个十八岁后又瘫痪了十八年的人重新学会走路,扶植这个初中读了一半的人发表出版作品,这个人就是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