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寻圣-琼•佩斯在中国的足迹

2008-10-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胥弋 我有话说
3年前温家宝总理曾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演讲中,追溯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渊源,尤其提到,“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长篇杰作《远征》(《阿纳巴斯》)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观中完成的”。如今这位被总理高度赞誉的诗人,其一生创作的诗歌精华,作为中法文化之旅丛书之一,全都收入了新近出
版的《圣-琼・佩斯诗选》(吉林出版集团推出)中。

法国外交官诗人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出生于加勒比海法属瓜德罗普岛,自幼热爱自然、喜欢航海。青年时代开始诗歌创作,曾于1916年至1921年在北京法国使馆任职,东方的异域文化给他带来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不朽的长诗《阿纳巴斯》,经T.S.艾略特、本雅明、翁加雷蒂等人翻译后,引起国际诗坛的瞩目。其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也正是这首写于北京西郊一座道观的长诗。

作为国内法国文学界的知名学者、翻译家叶汝琏,研究、译介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成就最为卓著。从抗战时期的昆明中法大学到后来执教北京大学,叶汝琏在法国导师邵可侣、铎尔孟先生指引下,逐渐深入到圣-琼・佩斯的诗歌世界中,去探究其神秘面具的背后,去解读其诗歌的内涵与其人生轨迹的内在联系。他的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其生命的终结,为中文读者读解这位“戴着面具”的诗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本。

时间跨越到1987年,时执教于武汉大学法语系的叶汝琏先生,曾委派其弟子、青年学者周家树来到北京寻访佩斯当年写作《阿纳巴斯》时居住过的庙宇,他先后在昌平、香山以及西山一带考察,但是因年代久远,且缺乏准确的线索,终未能如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创办中法文化之旅网的缘故,我与叶先生结识,并且得到当年周家树的考察报告原始手稿,遂将其整理发布于圣-琼・佩斯专栏的网页上。不料引起诗人于贞志等人的浓厚兴趣,继而是一批文物、历史专家的关注,经过数年的反复考察,在排除了诸多疑点之后,以张文大先生为首的几位北京史地民俗专家,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北京西北郊的妙峰山东麓一处庙宇遗址。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该遗址也为“圣-琼・佩斯在中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中国对佩斯作品的译介,最早的当属法语翻译前辈沈宝基先生,他于上世纪40年代初率先翻译过佩斯的一组诗,发表于《法文研究》杂志。之后迟至1981年,由福建作家协会编辑的《榕树文学丛刊》散文诗专辑,刊出高逾翻译的《圣-戎・珀斯散文诗:雨》,引起当时一批青年诗人的浓厚兴趣,虽然这是从英文转译来的,却仍然难以掩饰其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歌魅力。同一时期,台湾的莫渝、叶维廉等推出第一本佩斯诗集的中文译本,并很快传播到内地,给相当一批诗歌创作者留下深刻印象。1986年,在诗人彭燕郊先生主持下,《国际诗坛》杂志发表了叶汝琏译的《阿纳巴斯》,引起较大的反响;除此之外,徐知免、罗洛、程抱一、蔡若明、孟明等也有译文发表。1991年,漓江文艺出版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推出管筱明的译本《蓝色恋歌》,该译本流传甚广,使国内读者对佩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1998年,柳鸣九主编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安徽文艺社)原计划推出李恒基翻译的新译本,后因译者身染重病未果,仍旧重印了漓江的版本。

1997年5月,时值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诞辰110周年,在法国驻华大使毛磊先生(Pierre Morel)推动下,由法语翻译家蔡若明女士积极地组织和筹划,成功地于北京举行了一次圣-琼・佩斯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结集为《圣-琼・佩斯与中国》,1999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引起国内更多读者对这位法国诗人的关注,最终也促成了这本新诗集的诞生。

这本诗集的出版仅仅是一个开端,之后诗人的《亚洲信札》中文版亦将问世,这是诗人于1916―1921年在中国期间的书信集,这些信件分别是写给其母亲,以及瓦莱里、纪德、康拉德等文人,以及挚友贝熙业等人的,信中记述了诗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佩斯中国书信集的出版,以及佩斯纪念馆的建成,最终将全面地揭示诗人与中国这段特殊的渊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