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归学术理性,破解“三农”问题

2008-10-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丽霞 我有话说
中国在向市场化方向改革的进程备受全球瞩目和争论,许多人担心这个承载着地球1/4人口的大国能否平稳、健康地运转着每个社会元件。在经历了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之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成就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对中国改革和发展道路的肯定。如果说,在中国政府越来越务实地推进其经济和社会朝着小康与和谐社会目标推进的时
候,人们仍然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存在担心的话,那么,“三农”问题无疑是人们质疑的重要理由之一。毫无疑问,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部署党和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做到了“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但是,在面对成绩的同时,凸显的问题仍然是深刻的。“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能否进一步顺利推进,甚至在根本上构成了对改革合法性的质疑。

在“三农”问题备受关注的同时,国内理论界也加大了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力度,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激烈的争论。有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著作在图书市场上陆续推出,但能做到学术性和政策性较好结合的著作却并不多见,以至于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水平并没有因为受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提升,反而出现学术研究与政府和社会所关注问题脱节的现象。我们可能更多看到的是“愤青”式的论著,这些论著有助于激起更多的人关注“三农”问题,但是却难以系统地总结和梳理问题的根源以及突出政策的现实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粮食产不足需、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和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亟待构建与完善等,这些都反映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更需要学术性和理性化。如何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立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方法,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视角,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是形势所需,也是当务之急。

基于这样的背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主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院长黄祖辉教授带领20多位多年从事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研究人员,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和政策进行了近3年时间的联合攻关,并最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的形式公开出版发行。出版这套《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的主要目的是抛弃社会批判的价值逻辑,回归学术的理性,通过还原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特征、梳理中国“三农”问题的内在逻辑来探索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之路。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作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国家“985”二期工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和国家社科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浙江大学多位长期从事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收入差距问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粮食安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中国新农村建设、生鲜蔬菜物流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等中国“三农”问题中更为现实和有政策针对性的难题,并在总结和整合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观点。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克服了中国“三农”问题错综复杂、理论难点甚多、学科基础十分薄弱等困难,定位于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层面,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大多都是在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撰写的。其中如《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一书就是以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又如《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和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一书则是在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百名同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的部分同学,对自己家乡的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的访谈报告和问卷调查基础上整合的。在一个个看似孤立的采访中,却演绎着并不孤立的逻辑推理,理性地解析着中国农村发展的希望。这既保留了原生态,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另外,《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把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从某一侧面、某一学科的零散研究,推进到了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创新的层面和研究阶段,帮助广大读者建立起了一个理解中国“三农”问题理性的分析框架和思维方式,同时揭示了综合治理中国“三农”问题的可能途径,以期在对策上有新的突破,而且许多建设性意见的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丛书主编黄祖辉教授作为学术领头人、著名经济学家,“读书唯望富桑麻”,长年执著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记录了他和同仁的探索历程,是他们多年心血的结晶。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浙江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