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由己及人的人性琐思

2008-1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小锐 我有话说
如今商业写作充盈着我们的阅读空间,能够坚持关照人类心灵的作家显得弥足珍贵,梁晓声就是其中一位。梁晓声声名鹊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知青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小说。近些年来,他对于市场经济下人性的迷失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

手里这本《弧上的琐思》,简单的装帧一如其文风。作者对其

题目做了这样的解释,“人总是站在社会某一环的某一段弧上的”,因此作家作为相对特殊的群体,应该放开自己的视野,关注外围的芸芸众生。这就注定它不是一本囿于个人精巧而脆弱的情感而生发出的文集,而是处在特定位置的普通人同情地去体味他人的生活。

开篇颇有新意,从动物写起。无论是欣赏的壁虎、大象、蚂蚁、蜜蜂、狍子,还是贬损的狮子、猴子,以及对之感情复杂的老虾,都会回复到对人性的思索。譬如同类之爱,在文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动物出于本能的爱,与之对照的是人类在此方面的退化。作者真诚地说到:“我们在动物和植物面前,有时候很有必要害羞一下。”在人性培养方面,梁晓声借文中人之口,说“中国的文化,自古培养‘难得糊涂’;自古培养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古培养暧昧的处世之道,曰中庸”。这个断语或许有些偏颇,但对于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是适用的。

由动物与人的对比转到对人自身的思索,落脚点仍然在心,毕竟“人心里追求什么,眼睛才更多更广地看到什么……”对于目下的消费主义、人心的空虚,《一只风筝的一生》不动声色地刻画出了现代人附庸风雅的感伤。人性毕竟是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就化为人与人的具体故事。梁晓声在平白的叙事中隐埋细致入微的情感,这一点似乎始终与其相伴。比如《喷壶》,以一个日常的意象连缀起二十多年的故事,在铁匠单调的敲打中,我们看到文革是如何释放出人性当中的残忍。当然,也有温情的表述,譬如初恋的感觉、对父亲的敬重,一桩桩娓娓道来却不显繁琐。

梁晓声的作品渗透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悟,比如在提到创作时,他认为重点并不是行文的技巧,仍在于人性。因为在他看来,写作是人性的培养,写作是“一种别样的思考的立场”。作家们的“忧患是每一个关心着中国今天之命运的中国的未泯的责任感”,这一点文人不可妄自菲薄。也许写作并不能直接改变现实状况,但至少表达了底层民众对公正和幸福的呼声,反映了在当下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个体的际遇和命运。

梁晓声的作品虽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但视角从未局限于个人的小感伤,其基调始终是雄浑的。他对于宏观问题也多有思考,比如制度建设、文化培育等。他从擅长的微观个人行为角度着笔,不着痕迹地对这些大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立场。以《看自行车的女人》为例,在一个普通的乡下女人身上,折射出在城乡二元格局下所带来价值、人格上的不同。

看多了喧嚣浮躁的或抱怨或讥讽或蛊惑的作品后,夜深人静之时,不妨拿出来《弧上的琐思》翻一翻,足以抚慰疲惫者的心灵。

  《弧上的琐思》,梁晓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33.5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