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光绪之死:百年疑案,一朝得解

2008-1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日前,清史研究领域爆出惊人消息:经对光绪遗骸进行科学检测,光绪死因得以确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院长陈桦教授撰著的《光绪之死大揭秘》一书,对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我们选摘该书的重点章节,

以飨读者。

光绪之死的三大疑点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酉刻,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皇太后―――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宫仪鸾殿病逝。

一个是当今皇帝,另一位则是操纵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太上皇”。

稍有心计的人都会发现,在光绪皇帝去世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点。

  疑点之一:光绪的死,发生得太突然。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也是在患病。不过,光绪从小的时候起,身体就不太好,虚弱多病。这一次患病,是在光绪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后就一直感到不适。据皇宫太医的诊断,其病状为:

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

依据现代医学病理分析,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从上述诊断看,病人已经发热咳喘,睡眠饮食失调,身体相当衰弱,但此时尚不致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

况且病人在去世的当天,还曾发出一道谕旨:

通谕各省总督、巡抚,于各所辖地区内,遍选精通医术之人,无论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来京,为皇帝治病。如医治确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荐之官员,皆予恩赏。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马上就会离开人世。一般讲,临死的人,特别是很快就要进入弥留之际的人,都会产生某种预感。

整个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光绪帝死于瀛台涵元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应该把皇帝安葬在哪里。

光绪皇帝还没有选择他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陵寝用地,当然就更没有预先建造陵寝。

光绪皇帝迟迟没有按照惯例,择地修造寝宫,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发现致命的病伤,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着皇帝身体状况,了解其病情发展的朝廷,也没有认为建造陵寝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从上述可以看到,光绪的突然去世,在许多地方是讲不通的。

疑点之二:难以置信的巧合。

光绪皇帝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几乎是连续发生的。如果细分析起来,前后相隔还不到一天时间,大约二十个小时左右。

事情发生得如此巧合,这是很难叫人相信的。如果考虑到两位死者生前的长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将更小。

疑点之三: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

我们前面曾经讲到,在光绪死去的当天,曾从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很快传出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如果我们将视线再向前推移,那么就会发现,溥仪是在光绪临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亲王府被接进宫的。载沣也是在同一天,被封为摄政王的。

细想起来,这里面似乎大有文章。

究竟谁下的命令,谁让这样做的呢?

慈禧太后。

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其内容却是在传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根据清代最重要的官方典籍《清德宗实录》的记载,十月二十日这天,光绪皇帝仅向内阁发布过两道谕旨。

其一: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其二:又谕,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这是在为光绪的死做准备。

显然,慈禧太后已经知道,光绪很快就会死去。

然而,就在慈禧做出这一政治安排的第二天,光绪还曾向全国各地督抚颁布谕旨,意图寻医治病,并不像行将就木的样子。

在这里,人们很自然地将三大疑点联系起来考虑,发出诸多疑问。产生谜团也是当然的事。

光绪之死,真相大白

2008年11月2日,“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向外界正式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光绪皇帝死因真相大白。

从2003年到2008年,该研究小组用了5年多的时间,通过“中子活化法”、“原子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等科学技术手段,对现存光绪帝的头发、遗骨及衣物,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检测和分析,得出的结果令人震惊。

这项研究还需从光绪皇帝的墓葬遗物说起。

1938年,一群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野蛮地盗挖了埋葬着光绪帝及其皇后隆裕的“崇陵”,不仅墓葬中的文物大量流失,而且严重破坏了陵寝。

1980年,经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崇陵”地宫进行了清理。据参加者讲,墓葬破坏严重。隆裕皇后棺椁的顶盖被全部掀开,由于宝顶渗水,棺椁内积满泥水。光绪皇帝棺椁破坏程度稍小,只是侧壁上被打开了一个洞,尸骨保存较完整。

墓葬清理完毕后,再次予以封闭。为了今后研究之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专家将光绪、隆裕的头发及部分尸骨和遗物带出,保存于库房之中。

正是这个聪慧之举,使得今天人们解开光绪死因的百年之谜成为了可能。

研究者首先对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检测。通过微型核反应堆,采用“中子活化法”,即核分析方法,测定了光绪皇帝的两缕头发。结果发现,其砷的含量非常之高,部分发段竟达2,404微克/克。而当代健康人的正常含量为0.14微克/克,两者相差17,000余倍。经与隆裕皇后及同时代的清人头发比较,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仍分别比他们高出260倍和131倍。过量的砷可使人中毒以至死亡。很显然,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早已超过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那么,光绪头发中的砷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专家们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考察尸骨及墓葬周围的环境。研究者分别对棺椁内的帷幔碎屑、香料等残渣,墓内各处的土,以及陵区内之土壤、河水、井水等进行检测,发现它们的砷含量都非常低,不可能成为光绪帝头发中砷的来源。

检测光绪皇帝的遗骨及所穿衣服。遗骨中,砷的最高含量为1,269微克/克。衣服中的最高砷含量为2,439微克/克。

在检测中,意外地发现了两个重要现象:一、内衣的砷含量远高于外衣;二、胃肠部位衣服的砷含量,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的衣服。

由此专家们得出结论:光绪皇帝尸骨中的砷,来源于其体内。

砷在自然界多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主要有砒霜(三氧化二砷)、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等,其中砒霜是剧毒砷化物。

光绪皇帝体内所含的砷是哪种呢?研究者采用了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光绪皇帝体内之砷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

医学上测定,人体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将中毒死亡。而据研究者们测算,仅光绪皇帝的头发及其部分衣物和残渣中的砒霜含量就已高达201毫克。

因此,研究的最终结论为:光绪皇帝是砒霜中毒死亡。

至此,光绪皇帝的死因真相大白。光绪帝服下了大量砒霜而死。

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谁是凶手?谁给光绪下了毒?

这,依然有待于人们继续去探索,去追寻。

摘自《光绪之死大揭秘》,陈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定价: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