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旅日中国学者的双语困惑

2008-1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毛丹青(旅日学者) 我有话说

最近《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一篇编辑委员的署名文章,题为“在日中国学者的连带网络”,该文对近年中国学者之于日本的活跃情况表示了赞赏,同时也指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与早期知日派鲁迅、郭沫若、廖承志回国用中文表达日本不同,目前的旅日中国学者多用日语撰稿发言。二是这批学者分成“新三届”与“六八式”两大

势力。

所谓“新三届”是指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到1979年入学的本科生,而“六八式”指的是出生于60年代,在8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如何观察不同年代的学人风格,成为了解目前中国社会的一条途径。

不过,仅以上述概观而论,似乎还有一部分潜台词读不出来,尤其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有必要提出来的。

作为在日本安身立命的中国学者来说,评论他们用日文写作也许过于苛求。但抛开个人的喜好不谈,这种日文著书有很大成分是为了日本的舆论需求。诚然,专心治学是旅日学者的一般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日语圈内的著书立说最吸引日本人的,往往是对中国的看法与评论。

与旅日学者研究中国问题在日本容易露头相反,这些年中国有关日本问题的研究仍然是落后的。根据年初东京国际书展的报告,中国的大出版社在30年间出版的有关日本文化研究的专著平均不超过数本。一方面,旅日学者在日本学界非常活跃,而另一方面,中国对日本的研究本来最需要前沿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发言,但却不见他们的动静。

中国的日本研究需要旅日学者的愿望就不那么容易达到了。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留学日本为了学科技,也为了认识这个曾经是中国的学生却又在经济上打败了老师的近邻,但目前的状况是越来越多的旅日学者进入日本学界、院校、影视界等等,作为中国问题的专家替日本分析他们的对象国。

我担心这样下去,日本会越来越了解中国,而中国会越来越不了解日本。

旅日学者用日文在外的建树多于用母语为国内的写作。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学者已经在日本安家落户,既要维持家庭生活,又要以日文作为公共语言。从这一点而言,责怪他们使用日文做学术发表是不公平的,但对于希望为国内撰稿出书的要求则需要一种关怀。作为中国的舆论界应该重视这批久居邻邦的学者。尽管中日两国的生活水平还有差距,但如果经过大家的努力,把日本提升到中国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有关日本的中文论著就会赢得比日本更大的中国读者市场。这里关键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中日两国的经济悬殊,而是中国对日本的关心程度究竟能否提高。

本文开头提到了旅日学者的年代差,实际上这也是他们的中国图式在邻邦学界的如实映照。从这一点看,旅日学者的中国情结仍然维系至今。但同时,如何克服日本对旅日学者的功利需求,为中国的日本研究做出贡献,这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认识方法,而是中国人的意识的问题,这尤其需要中国知识界的关心。

  毛丹青博客:http://blog.sina.com.cn/maodanqing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