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少年读书“太多太杂”需作两面观

2008-12-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重庆市南岸区 李北陵 我有话说
一位政府领导在向北京二中的孩子捐赠图书时发表感叹:现在青少年阅读“书太多了、书太杂了”,这需要国家来整顿、治理、引导。我以为,这批评有失偏颇。对青少年阅读的“太多”、“太杂”,需作两面观。

书多书杂,是信息化时代、价值多元时代的必然。想想上世纪下半叶的几十年,特别是“文革”时期,那时人们能

读的书,除了导师的经典著作之外,就只有《雷锋》、《欧阳海之歌》、《艳阳天》之类“革命读物”,可读之书少得可怜,以至现在来看不怎么的《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之类,也成千百万人“地下传抄”的热门读物。比较之下,现在的书太多太杂,实在是青少年们的福气。

再说,读书不读书、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与读书太多太杂也并不完全成正相关。若论读书多读书杂,有多少人比得过鲁迅先生?惟其因为读书多读书杂,他才能够比较鉴别,才能够知识广博心胸开阔,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就一直主张,读书不妨读“闲书”、“随便翻翻”,认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杂”读书“也有好处”,“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其实何止鲁迅先生,在中外历史上,在我们身边,那些好读书者,哪一个不是借着读书多读书杂而超凡脱俗,走向成功?读书,开卷有益,“浪费”之说其实是不读书的一个借口。

图书的健康不健康,其实并不那么泾渭了然。图书的好与不好,从来是见仁见智。谁能说经国家出版机关审查而出版的图书,这本好那本坏?一些专家学者极力主张读经典,认为所谓流行就是很快会腐朽的东西,可也有书评专家却反驳:流行作品和经典作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阅读对象,没有可比性。爱读流行作品,不能证明人们不爱读经典,流行作家的作品永远比经典作家的作品更有读者。这观点,谁能否定?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最好的阅读应当是“重叠”的多元阅读――“在学术和大众、人文和实用、经典和畅销之间”阅读。凤凰卫视的杨锦先生的这观点,值得记取。

书太多太杂,确也需要国家来整顿、治理、引导。但别忘了,阅读从来是一件主动和自主的事情。孩子们感到不对胃口,即便强迫阅读也难得收获。“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的,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鲁迅《读书杂谈》)这可以说是无数好读书的过来人的人生经验,也揭示了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年年推荐优秀图书书目,却收效不大的原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