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杂览

2008-1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盛嘉:马克思为何忽略了美国革命?

《读书》第12期盛嘉《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一文从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出发,对马克思关于美国革命的态度和看法作了分析评论。文章指出,马克思对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有着特殊的兴趣,关于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

革命以及1848年的德国革命均有不少论述,而美国革命则基本上没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野。马克思把美国革命简单地理解为北美殖民地旨在脱离英国的一场独立战争,而没有发现美国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革命”,“它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层面上都改变了殖民地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性质”。是什么因素导致马克思忽略美国革命呢?该文认为,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美国革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革命爆发时,美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都与欧洲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任何想要按照基于欧洲的历史和社会条件所产生的理论模式去解释美国革命都不免遭遇困境。另外一个原因,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欧洲中心的意识仍然深植于大多数欧洲人的头脑中,例如黑格尔就对美国革命的意义完全漠视,曾为青年黑格尔学派人物的马克思自然会受其影响。

黄兴涛、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热值得研究

《中国图书评论》第11期黄兴涛、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及其学术内蕴》一文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兴起的社会调查热潮。文章介绍说,现代社会调查大体兴起于戊戌时期及20世纪初年。1897年的《农学报》上已有关于中国地方土产的调查报告发表。进入民国后,不仅政府部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调查,而且社会团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有关教育、经济和民族、民俗等方面的社会调查。据统计,整个清末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报告的总量不下于3万种,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福建教育出版社前几年出版了《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今后还将推出其“续编”。文章指出,这些调查报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且,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热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从学术史角度进行研究的必要。

李楠:小报的“上海叙事”

《博览群书》第12期李楠《从晚清民国小报看都市文化》对旧上海的小报文化进行了评述。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曾经出版过上千种,它们构成了一套独特的“上海叙事”,呈现了一个从中下层市民看到的上海。衣食住行,是小报扑面而来的内容:比较庸俗的,是“教导”你都市的衣食住行的种种“门槛”,让你精明,不吃亏;健朗的是在都市日常生活与摩登生活之间寻找平衡,让你稳重地、开放地对待都市全新的物质潮流。小报的都市文化品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小报文学成为市民日常的消费读物,而且文学品味主要决定于市民的文化品味。1930年代的《社会日报》主编陈灵犀看出新文学已经在读者中扎根,便首先将其引入,不料报纸销量急剧下降,为了生存,只好再把新文学作家驱出小报。“这些小报的历史经验,可能是可以直通今日无光十色的市民报刊的”,该文认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