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老长城的思想纹路

2008-1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金鑫荣 我有话说
就像古罗马的庞贝古城、古希腊的雅典卫城一样,长城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遗产中最为显著的文化表征。在中国众多文化古迹中,长城是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完长城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人们对长城的研究也没有停歇过。明清

之际的顾炎武在《日知录》、《天下郡国礼病书》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书中就有长城的论述。而西方人近代对长城的研究,典型的要数1856年至1935年德国、俄国、英国等8个国家组成的所谓的“考察探险团”。当代中国的长城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涵盖历史、地理、军事、政治等在内的综合性学科。西人对长城的研究也十分热衷,《长城・从历史到神话》的作者亚瑟・沃尔德隆即是其中之一。

亚瑟・沃尔德隆是位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中国问题学者,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副主任,他在《长城・从历史到神话》采用了实证方法,对长城作了极为详尽的考索和探寻,力图以丰富的历史资料来采证他的观点。可贵的是他不妄虚言,不采陈说,而是独辟蹊径,从《诗经》、《易经》、《礼记》、《魏书》等大量中国古籍和近代日本、西方的研究成果中力证己说,避免了概论式的论述窠臼,也没有在繁复的历史文献中迷失自己。他将长城历史沿革及长城的社会文化经济意义的融汇论述,以严谨的历史实证方法,在参照中西大量有关长城的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展现了长城的历史全貌和跨越时空的文化意义。

全书的叙述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即长城的历史存在、明朝长城建造的历史因果、对长城的现代新解。作者沿袭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春秋战国、汉唐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对几千年来长城的历史递嬗和变迁作了线性的铺叙。作者指出,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的影响和作用并不凸显。只有到了明朝,这段历代南北的军事阻碍才形成了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达6700公里,约13300多里的真正“长城”,今日长城之主体即是明长城的历史遗存。对这方面的论述,是作者着力最勤、研究最深入的地方。作者撷取明朝“土木堡之变”这个历史的重要事件,以鄂尔多斯草原和河套平原的地理位置对明王朝的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楔入,试图阐明明王朝之所以构建长城的现实渊源和心理因素。在讨论明长城时,他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探讨了永乐皇帝的治国方略和撤离草原边缘的原因,阐明了明朝军事衰败的军事和经济原因,指出了明朝早期安全体系崩溃的必然性。他将长城修筑与国家对外政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撇开了单纯的军事防御论。第三部分对长城的新解,则是本书作者对历史长城的现代性阐释,与前两部分相比,前者客观理性,后者则带有感性和主观的成分,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理性鉴别。

从历史到神话,长城从历史中发展而来,又模糊了历史。作者注重的是真实的长城史。对文献的熟练运用和科学理性的写作态度,使得本书的论证缜密细致。在历史实证的基础上,作者以文化的视角审视长城,在长城古老的城墙上刻上了思想的纹章。

《长城・从历史到神话》,[美]亚瑟・沃尔德隆著,石云龙、金鑫荣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23.00元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