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守责任和特色走过50年

2008-1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吕慎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今年是百花文艺出版社成立50周年纪念,作为中国较早成立的专业文艺类出版社,百花文艺的品牌获得了业内外的认可,他们创造品牌的经验是哪些?对我国出版业有何借鉴意义?为此,最近,本报记者采访了该社社长薛炎文。

读书报:

百花文艺出版社走过50年风风雨雨,靠什么?

薛炎文:回顾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发展历程,最根本的是责任和特色立社。百花社从建社之初就很有特色:第一任社长是一位烽火中的老八路,副社长是一位旧中国的大学生。他们二位一个抓方向,一个抓业务,配合得十分默契。他们从一开始就给百花社确立了牢固的出版理念。出版为了什么?他们经历过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版是为了提高中国人文化素质”的观念很深。担当文化责任也就成了百花文艺立社的根本。所谓特色立社,就是在内容上要做到与众不同,在一个领域里要做到最好。百花社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出版上,在管理上也很有特色。从第一任领导开始,百花社树立了良好的领导模式,从不轻易更换主要领导。50年中,百花社一共只换过三任社长,我是第四任,这样的情况恐怕在中国出版界是不多见的。

  读书报:那么你所说的出版特色是什么呢?

薛炎文:百花社的出版特色,首先是坚持出散文,这个50年都没有变过。作为一个地方文艺社,无论从占有的资源还是出版的规模都不能跟中央大社相比,要生存发展首先要选准自己的位置。我们一开始就选准了散文。散文虽然是文学门类里的一小块,但是却蕴含着巨大的人类智慧。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散文诗等等,包罗人生的方方面面,是取之不尽的出版资源。同一篇散文,环境心境不同,读起来的味道感受就不同,所以,散文如同音乐,有重复欣赏的价值。目前人们获取信息的节奏很快,散文这种相对短小而信息量很大的形式更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过去的50年中,曾经出现过几次散文热,同时散文也长期被人忽视。可无论潮起潮落,百花社始终如一,坚持出散文,对带动中国几次散文热潮和坚守散文阵地都起到了一些作用。

读书报:既然散文是一个不大的文学门类,你们如何做到常出常新呢?

薛炎文:要长期坚持一个特色必须要靠创新。这些年百花社不断创新散文出版的形式,按照作家、类别、年代、国别等多种分类原则整理出版散文作品。我们从当代名家的作品开始,进而延伸到近代散文、古代散文。我们曾经出版170本的三大套散文,包括中国散文120种,外国散文50种。今年百花社出版了《百年美文》丛书,系统梳理了上个世纪一百年来中国散文的成就,获得了业内的普遍关注。明年,我们计划出版“外国散文名著”系列丛书。以往说起外国文学名著,大家印象都是小说,相信散文名著会让大家耳目一新。

读书报:在业内,百花社很有名气的还有他的杂志出版,这方面您能谈一下吗?

薛炎文:杂志出版是百花社的另外一个重要特色。众所周知,单靠文学,出版社是很难生存的。与一些兄弟社不同,百花社没有教材,我们选择了杂志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小说月报》、《散文》、《小说月报》(原创版)、《散文》(海外版)这四本杂志为我们创造了上千万的收入,成为出版社的经济支柱。《小说月报》的期发行量已经达到35万册,这在中国文学类期刊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也算是个奇迹。而《小说月报》(原创版)》的发行量也超过了10万册。明年,这两种刊物都有所提价,但以目前的收订的情况看,发行量未受大的影响,而发行码洋实际是提高了。

读书报:文学期刊能如此成功,确实是个奇迹,您觉得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呢?

  薛炎文:我们常说两句话“有趣味、有意义”,这是我们选择稿件的重要原则。其实,这个和中央要求的“三贴近”实际是统一的。所谓有趣味就是要让人爱看,要有人情味,有看头,不要说教式或者绣花枕头式的作品。同时我们强调“有意义”,有意义就是让人读了能有收获,有提高,浅薄、低俗的作品也不要。靠趣味吸引读者,靠意义留住读者。但是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只能靠具体的办刊实践去实现。除了选稿和编辑,渠道创新也是杂志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在十年前打破邮局单一发行的模式,变为主要依靠民营代理商做渠道,他们机制活、效率高。最近刊物调价,各地的发行商做了很多工作,稳住了发行量。而且从大环境上说,与图书相比,刊物的回款率要高得多,这可能也是我们能够依靠刊物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读书报:能否请你总结一下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经验?

薛炎文:经验也谈不上,我简单说一下这些年我们的选题原则。就是坚持四条:立足散文、依托文化、精选小说、特色引进。立足散文和精选小说已经说过了,所谓依托文化就是要从现有的出版物发展到更广的文化领域。比如,前一段很受欢迎的《集结号》就是从《小说月报》获得的素材。有一次,冯小刚打电话到小说月报编辑部,说自己很早以前曾经在该刊上读到过一篇文章,只记得大致内容,不记得在标题和作者了。我们这位编辑根据冯导的讲述立刻告诉了小说的题目和作者。如此,一部大片就从这里萌生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百花社目前也在尝试借出版走向大文化,参与影视等领域。所谓特色引进,就是我们引进版图书不多,但是很有特色,就是外国的文艺理论图书,目前这已经形成了品牌,在图书馆馆配方面市场相当看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