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周年:当没有文学的网络拥抱没有市场的文学

2008-1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舒晋瑜 汤俏 我有话说
2008年的网络文坛热闹非凡,恰逢网络文学走过十年历程,各路人马回望盘点,遴选评优,高调收购……一夜之间,网络文学似乎成了文坛的宠儿。

当“没有文学”的网络拥抱“没有市场”的文学,当高高在上的文学突然与不被承认的网络情意绵绵,许多人便大叫看不懂了――网络在搞什么?文学又想怎么搞?

网络与文学:都在焦虑着

批评家张柠前两年曾声称“把奇幻或者武侠看做文学作品是在土豆上抹胡萝卜素”,陶东风教授则界定“中国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期”;网友也认为“中国作家协会或者很多作家和评论家都是国家高级干部,不可能到乡下蹲点”,网络小说阅读“请评论家走开”。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中间俨然隔着一道“柏林墙”。

随着文学网站及其相关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出版、影视、游戏……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目光投注到了网络文学产业上。传统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传统作家作品上网,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关注网络文学,有关媒介文化、网络文学的研讨会、论坛纷纷召开……不仅“网络文学到底咋回事儿,主流文坛很想弄明白”,网友们也惊呼“网络文学这个私生子终于认祖归宗”、“轮回再度开启”!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认为,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存方式出现,超出了现有的学科和时空,容易使人缺乏根底。焦虑者认为文学终结了,探索者认为文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那我们怎么对这种新的形态的本质、方式和特征进行深入的解释和理解,使它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融合起来?在笔者看来,虽说传统文坛和网络文坛的对话和沟通越来越多,真空状态已被打破,但是如何让网络文学落地,这恐怕还是一个正在征途上的问题。

……也都在惦记着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难道真的如此泾渭分明、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吗?网络文学一定就是独立于主流文坛之外的非主流文化吗?其实,就像《中国文情报告2007-2008》中谈到的那样,观念差异并非不可逾越,有分歧也是正常现象,回避或是无视矛盾的做法,才是网络文学发展最大的障碍。

由于网络文学这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出现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网络文学批评一度处于真空状态。近些年虽然学术界和网络文学的对话和沟通不断加强,但是作为一个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批评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一项事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希望研究者们能走近关注网络文学,把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不要高高在上,保持一个人文学者应该有的批判立场。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马季先生则是传统文学阵营中最具开放心态的网络文学支持者了。他不仅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还亲身到网络世界中体验“遨游”的乐趣,近距离地接触网络文学作者,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他认为,我们不能撇开“传统文学”去孤立地审视“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表现形态,或者说后者是前者在特殊环境里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它们既有对抗的一面也有融合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警惕着,或坦然着

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他谈到媒介造成的三个后果即民族独立国家自治权利的衰落、电子社区和变异的全新的人类感受出现。这个观点在我国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再加上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垃圾说”,一时间“文学死了”、“文学被边缘化”的议论不绝于耳,网络跟文学发生了纠纷,似乎网络出现文学就出现了危机。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方喜认为传统意义的文学确实是和网络相抵触的。文学属于印刷文化,当网络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时,比较有思想深度的东西不可能在网络文学中产生。媒体绝对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网络也并不是一个真正自由的空间。

文学所丁国旗博士认为,网络出现给文学带来了挑战,但文学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网络的到来也不会终结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如何面对新的文学承载的媒介,对这种文学存在方式作出解读才是现在文学理论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北方工业大学的谭旭东教授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网络归结为文学的反对性力量,应该说,网络媒介只是用新的媒介方式完成了对文学的一次重建。面对网络媒介,我们不必为文学的危机而惊呼,因为网络媒介也带来了新的变革,创造了新的文化景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