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8读书小结

2008-12-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苏里 书评人,万圣书园总经理 我有话说
人与事件,在时间维度上呈现,构成历史。如果说时间中的历史,像是有机体,那么2008具有典型秋天特征,恰遇事多,可谓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读书,别有一番滋味。

1

手头上正在读的,是日本戏剧家松本清张的《日本改造法案――北一辉之死》(人民文学1975年版本),120个页码,薄到刚刚成书,与其沉重主题,颇不相称。北一辉是宋教仁的老友,宋称他“老北”,老北称宋“老宋”。1920年,俩人上海告别不多日,老宋遇刺身亡。11年后,“二・二六事件”前夕,老北预感事态不妙,准备携妻带女重访中国,实为躲避――日本少壮派军人,皆宗师老北,以其“日本改造计划”为“起事”行动指南,若“起事”失败,皇道派对立面统制派,非拿老北开刀不可。老北高人,预感成谶。“起事”失败,老北被处死。

我以为,全剧高潮,不是“起事”本身,也不是事后少壮派军人的表现,而是“起事”酝酿过程中,老北与老宋(阴魂)的一段长长的对话,准确说,是老宋对老北毫不容情的批评。老宋的批评焦点,是驳斥老北“日本改造计划”中看似坚定,实则躲躲闪闪的对天皇(制)的保留态度。1911辛亥年同盟会武昌起事,最后导致清廷(和平)逊位,建立共和,老宋为之自豪,老北心有戚戚焉,但老北的日本改造计划中,却偏偏要保留天皇(制),老宋、老北,到底谁对?

刚好此前读到美国人道尔的《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三联书店,2008),详尽披露老麦(麦克阿瑟)秉承美国决策者旨意,实施对日本的彻底改造计划过程中,极其激进地引入包括新闻自由、劳工保障、打击工商寡头等各项原则,更不用说废除日本军队作战能力的既定政策,却偏偏保留下天皇(制),甚至为此不惜放弃追究天皇、乃至皇家(宫廷)的战争责任。是老麦与老北心有灵犀,还是客观形势比人强?

2

今年出版业,与帝国有关的话题,热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也随波逐流,买了许多,读了若干。能记得的,包括俄罗斯前代总理盖达尔的《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社科文献,2008)和邱立波编/译的《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华夏,2008)。并非巧合,俩人都出生在俄罗斯,年纪轻轻获得盛名,盖达尔36岁出任俄罗斯代总理(1992),着力推进俄罗斯私有化进程;科耶夫1930年代在(1933-39)巴黎高师讲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时,三十出头,1945年向戴高乐密呈《法国国是纲要》时,也才43岁。不同的是,科耶夫离世时(1968),盖达尔年仅12岁。这一不同,是否决定了俩人对帝国的不同看法,不得而知。但我以为,俩人决然不同的帝国观,却出自同一逻辑起点――对帝国形态的检讨。盖达尔痛批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弥漫的后帝国情绪,指出,正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帝国扩张冲动,最后导致苏联解体,如果当代俄罗斯人仍躺在往昔帝国梦的大床上,酣睡不醒,俄罗斯未来的命运,只能是悲剧性的,而无辉煌可言。联想到年初俄罗斯总统交接班,年尾杜马通过延长总统任期法令,和流播甚广的普京光着身板、手持长枪的照片,我很怀疑盖达尔的警告,是否如同冬雪中的一片羽毛,悄无声息。相反,亡命法国的科耶夫,却找到了一片发挥想象力的天地。尽管多有人批评他曲解黑格尔,但不要紧,科耶夫要找的不是黑格尔,而是能承载其帝国梦的绝对精神支柱。《法国国是纲要》石沉大海,但其影子却晃动在不久之后成立的欧洲媒钢联盟的文件中。媒钢联盟是欧盟的前身,――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梦想似乎在欧盟帝国壮大的脚步声中,花开一枝。这不是什么历史的吊诡,或正如某些论者所说,帝国是人类合群的常态。

3

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研究,是近年持续不断讨论的话题,2008也不例外,且有更加积极而必定影响深远的进展。“中国现代政治社会史”,涵盖面愈益广泛,今年被关注的话题,主要是清末立宪和民国宪政运动、民国成立及政治社会演变、国共关系以及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奋斗历程。有关立宪与宪政运动,作品多而杂,随手举例便有何文辉《历史拐点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刁振娇《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研究:以江苏咨议局为视角的考察》(上海人民)、徐建平《清末直隶宪政改革研究》(中国社科)、常保国《中间党派与中国20世纪40年代宪政运动》(中国政法大学),包括去年出版、今年受到关注的严泉《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广西师大)。有关民国成立及政治社会演变的作品,不胜枚举。举其要者,有《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张永,北京大学)、《话说民国(上下)》(韩文宁等,凤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美]李怀印,中华书局)、《民国政制史(上下)》(钱端升等,上海人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以1930年代为中心》(王向民,上海人民)、《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姜朝晖,中国社科)、《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张泰山,社科文献)、《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杨天宏,社科文献),等等。关于国共关系以及中共夺取政权的奋斗历程的出版物,尤其后者,无以计数。

不能不谈杨奎松教授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科文献)。这部著作无论其规模还是立论,都堪称国共关系史研究领域的巨著。是继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科文献,2003)、张振江《冷战与内战:美苏争霸与国共冲突的起源(1944-1946)》(天津古籍,2005)等作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该作对涉及两党关系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不绕弯、不回避,坚持让史实说话,不轻易下结论。仅拿人所共知的“皖南事变”一案为例,杨奎松调动大量原始资料,对事变涉及到的若干方(除国共外,还有汪伪、日本等)决策过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梳理工作,多有创见,比如清晰画出曹甸战役影响蒋介石、顾祝同等决策示意图,给出事变后毛对国民政府采取强硬态度及其转变的机理分析,等等。杨的研究,首先是基于事实,即使出现证据链暂时无法完全链接时,其谨慎判断,也首先依靠常识和经验,比如国民党人在孙中山推动联共政策时,出现右翼倾向的心理原因。

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上下册,山西人民),是一部文集,出版过程虽有插曲,但最终得以结集问世。新书发布会上,杨先生于此颇多感慨。不光是书名的原因吧――寻找“真实”,意图不在简单的“翻案”,而是还原。历史上的蒋介石,在大陆传统说法中最遭诟病的,是他对中共的态度以及对日关系(包括对日战争)的立场。杨先生多次前往胡佛研究所,解读该所保存的蒋介石日记,配合两岸已经公开的各种档案、日记、信函等史料,对上述问题,给出迄今为止令人信服的结论。比如对日关系,杨的研究证明,蒋不但毫无媚日、降日的企图,甚至对中日战争不可避免,有心理和实际物资、军事上的计划与准备,就是对日和谈,应该说,大体坚持了有理有节原则,并无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

4

几部作品,令人开心,特别值得一提。

尤里斯《出埃及记》(中国青年,2008)。这部反映以色列建国历程的大作品,我是一口气读完。以我阅读经验,作品提供的背景史实,相当可信。“出埃及号”与英军周旋、也门犹太人营救行动、联合国通过以色列建国议案的博弈几场大戏,惊心动魄,是全书精彩篇章。阅读该作,佐以张倩红的《以色列史》(人民,2008),不失上佳选择。

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大,2001)。此前,中华读书报登载过我写的《读不尽的欧洲》,里面提到该作,不再赘述。我想强调的是,这部难得的作品,给我提供了赏心悦目的阅读标杆,使我对此类研究,能以如此短的篇幅,如此优美的文字,如此史论契合,给予可看到的更高期待。

再次向读者推荐《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山西人民,2008)。也是在《读不尽的欧洲》中,我着重谈到此作。

《王云五文集之伍: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上下)》(黄山书社,2008),是友人向我推荐的,阅读中的感受,难以描述。这部编年史,恰如书名所示,几乎是日记般地展开商务建馆、发展与民国新式教育的血脉关系,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它呈现给我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开放、开明且希图进取的气象与激情画面。后人理当永记。

迟到的侯家驹先生《中国经济史(上下)》(新星,2008),是当之无愧的一流作品。台湾联经版1997年问世,11年后我才有幸读到。作者研究、写作精神和精到不加粉饰的结论,使我获得此前读同类作品不曾有过的感受――学术作品,也能打动人。

冯・米瑟斯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社科,2008),是我不得不结束此篇文字,最后向同好推荐的伟大作品。学术、出版两界能连续向我辈读者推出鸿篇巨构,使我辈真心感激它们,――200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米著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