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秦腔脸谱寻访记

2009-01-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舒晋瑜 ■摄影洪文雄 我有话说

采访手记:

腔脸谱专柜去学苑出版社采访完关于秦腔脸谱的寻访经过,我久久没有动笔。其间有四五回打开我记录的文字,想来想去,总觉得不是简单的一次寻访以及出版。这个话题太沉重,它担负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担负着这些距离历史遥远而易碎的珍贵文物的

出版责任。秦腔脸谱的收藏老人张新文是幸运的,虽然此前的出版几经坎坷,但最终遇见了学苑出版社,遇见了两位优秀的编辑潘占伟和洪文雄,更幸运的是出版后的《秦腔脸谱》如此精致典雅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但是在民间,还有多少像张新文一样不为人知的收藏家,收藏着不为人知的珍品,亟待有见识、有胆略的出版家和专家去发现、去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苑出版社的执着让人佩服,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寻访”,深入田野、民间,寻找文化遗产,寻找出版界少见的不图名利;社长兼总编辑孟白能坚决拍板这一有可能是桩“赔钱买卖”的出版物,其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担当意识,让人敬重、尊崇并且值得出版界的有识之士们深思。

脸谱名家

说起秦腔脸谱的出版,不得不提及一个关键的人物:刘曾复。这位九三学社资格最老的社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理系,今年已经94岁。这个被梅兰芳在书里称为“行家”的老人,是戏曲界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对戏曲界的诸多老人旧事都异常熟谙,还因为他是绘制京剧脸谱的名家。当时的学苑出版社,着手《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已经有两年时间,在责编潘占伟与刘曾复老人多次交流的过程中,刘曾复说起,京剧脸谱出得已经很多了,但是秦腔、川剧等地方戏曲的脸谱出版很少。秦腔很古老,对京剧等剧种的影响又极其深远。他推荐说,有个叫孔宇的人收藏脸谱,并且和秦腔戏剧界的人有一定交往。

秦腔脸谱到底值不值得做?做了之后能有多大效益?学苑出版社从社长孟白到编辑们没少费思量。但是有一条毋庸置疑,那就是,它与学苑出版社挖掘、留存文化遗产的出版理念一脉相承。孟白的意见很坚决:“出!先不管经济效益,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学苑能做多少做多少!”

潘占伟和洪文雄上路了。寻访之路的艰辛与漫长,是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始料未及的。

民间藏宝人

跟着孔宇,潘占伟和洪文雄几乎跑遍了西安所有的社团:三意社、易俗社,一家家访问曾在社团工作的人员,前辈艺人、演员、舞美、设计……能找到的,全访遍了。

其间,学考古专业的潘占伟接触到陕西省考古秦汉研究室主任王学理。王学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说,自己的同乡张新文收藏了明代康海秦腔戏剧脸谱彩绘手稿,并写了一张介绍信,推荐他们去找张新文。

说起张新文,也是个传奇人物。他与康海家族其实并无关系,父辈是从河南逃荒来陕的庄稼汉。张新文从小好玩,农活之余爱好绘画,制作工艺品,为此访遍了家乡周围三、五十里内的民间画匠和民间工艺制作艺人,并收集了旧画册、木石雕刻等等。他收藏的131幅“明代康海秦腔戏剧脸谱彩绘手稿”,就是一位爱好戏剧脸谱艺术的老人留给他的。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脸谱的珍贵,“文革”中,许多“封资修”的东西都烧掉了,只是由于康海脸谱造型美、绘画技巧好,颜色对比鲜明,张新文不舍得烧掉,偷偷压到了箱子底。

1988年5月,张新文送自己的工艺画参加省展,见到了被誉为古老艺术的宝鸡社火脸谱挂毯、马瓢等工艺品。他想,自己压在箱底的那些脸谱,可比这些社火脸谱强多了,何不拿出也仿做工艺品?他利用在西安的机会,找到陕西省群艺馆、省剧协和省戏曲研究院的有关人员,大家都不相信他说的是明朝脸谱。回去以后,张新文先找了县里业余考古爱好者王仲谋,初步认为脸谱是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康海的手迹,并写信向有关单位反映。1988年12月,原秦俑考古队长、现陕西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王学理看了部分手稿,认定资料可贵,建议他去找戏曲界和出版社。后来,张新文找到省某出版社,出版社说可以出版,但必须自筹15万元资金,这数字可把张新文吓住了,他只好带着原物返回。

次年,《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副主编焦文彬看到脸谱后写信给张新文,称赞他为“中国戏曲志尤其是秦腔保存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功德无量”,并鉴定此秦腔脸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古老的脸谱,又是康海的手迹,对研究我国戏曲、特别是秦腔,有着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

消息传出,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海内外戏曲研究者纷纷来信询问。

张新文“火”了。可是随之而来的除了名扬四海,更有秦腔脸谱的离奇遭遇。

脸谱历险

有一家博物馆,听说了张新文收藏有明代秦腔脸谱,便写信给他,动员张新文捐给国家。张新文想,这是好事儿啊,个人收藏环境不好,保存条件差,捐给国家,应该是脸谱最好的归宿,也不枉老艺人把脸谱交给自己的信任。可是,就在准备捐给博物馆的时候,馆长被指认是私藏文物,此事只好作罢。

除了张新文背着秦腔脸谱实物四处寻求认定、寻找出版途径期间的散落遗失之外,还有一次,居然在张新文等公共汽车时,一个骑摩托车的人从他身边疾驰而过,一瞬间,坐在摩托车后座的人,把张新文的提包顺手掠去,绝尘逃走。包中的40多幅秦腔脸谱,从此下落不明。

张新文又气又急,他倒不是心疼自己丢了多少值钱的东西,是痛惜40多幅秦腔脸谱,这无价之宝的文物落入不明就里的小贼手中,那还不是废纸一团?

以后张新文多了个心眼,自己临摹康海的实物,复原了一套秦腔脸谱,再有来访客人或需带出实物,就拿临摹的样品。

但这远远没能解决实际问题。脸谱最理想的归宿,是找一家可靠的出版社,印出来就能传世了,这几乎成了张新文的心病。

“不速之客”

再说潘占伟和洪文雄,他们俩从西安市出发,中途换乘若干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逢人打听,竟然还是坐错了车,地方太偏了,连当地的老人也说法不一。他们只好打了一个黑车,一路颠簸着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狂奔。半路上饿了,就跑到村边的小饭店里吃碗羊肉泡馍,浓郁的膻味迎面扑来,苍蝇落在沾满油腻的碗筷上,让人看了就倒胃口。潘占伟和洪文雄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两个人浑身上下挂满尘土,坐在小饭馆黑不溜秋的板凳上,大口大口吞着难以下咽的羊肉泡馍,他们跟陕西农村的小伙子没什么两样。同去的孔宇看了感慨地说,现在很少有人像你们俩这样拼命干事了!

最终颠簸着来到了这个偏僻的村庄,一路打听着走进张新文简朴的农家小院。

张新文引着两位风尘仆仆的“不速之客”走入屋子时,断然不会想到,貌似“民工”的小伙子们,会把他压在箱底几十年的文物做成经典的出版物,帮助他完成多年未了的心愿。

张新文小心翼翼地捧出层层包裹、码放整齐的几个纸包,解开后,是像笔记本大小的一叠纸,每摺纸内都平放着一幅脸谱。经过岁月的磨砺,这些历史文物已经十分残破。纸质均已发黄变黑,只是图谱上的色彩由于是矿物质颜料,大都还很鲜艳。大概正因为颜料和胶质的保护作用,图像还大体完整,而四周的纸全部破碎或不复存在了。残存部分的纸质很脆,一动就烂。潘占伟和洪文雄几乎是屏住呼吸一张一张地看,因为一出粗气,那些碎片就会飞舞起来。

看完脸谱,潘占伟和洪文雄旅途的疲倦早已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振奋与喜悦。

“明对山秦腔脸谱”,绘于特制麻纸上,构图古朴,笔意传神。残片中有恭笔正楷“年对山戏”四字。这套脸谱是继梅氏缀玉轩明清昆弋脸谱之外的一次重大发现。中国的脸谱艺术,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所能看到的早期手绘稿样,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梅氏缀玉轩藏明清昆弋脸谱”,且仅有数十幅。与之相较,“明对山秦腔脸谱”时间更为久远,且数量多达130余幅,其价值自不待言。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念兹教授撰文评价:“脸谱原物,十分珍贵,这是文物,应作为国宝,好好保存。”“清赵云汉戏曲脸谱”为完整一册,封面有赵云汉署名,共有脸谱33幅。谱系文人所绘,其行笔用墨,有书卷气,干净利落,明快有力。据说,赵云汉是清末秀才,曾教书坐馆于蒲城县西乡一带。据传与西安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有交谊,爱秦腔秦声,尤喜戏曲脸谱。教书坐馆之余,常摹绘。有社火团体、戏曲班社或友人学生求绘,从不拒绝。“清赵云汉绘秦腔脸谱”就是他的学生清末在私塾跟他念书时向他求绘的。这套脸谱系张新文从朋友处购得。

最后是“清无名氏绘秦腔脸谱”,一册,共106幅,保存较为完整。这里也有典故:清道光、咸丰年间,蒲城苏坊有梆子科班,后解散。1874年苏坊后李堡人李有儿恢复成立了戏曲班社,取名“鹿鹤班”。咸丰年间所出学徒,已有大净四斤(金)儿、青衣兴业儿、二净三喜子、小旦白菜心、武旦惠娃子、须生陆元子等名角,直至光绪20年后,还在渭河南北演出。上述情况,《秦腔史稿》、《渭南地区戏曲志》皆有载。清末,该戏曲班社解散。此“清无名氏绘秦腔脸谱”原系大净四斤儿之物。四斤(金)儿是驰名全省的大净,文武戏俱佳,《铡美案》、《二进宫》最为驰名。四斤儿死后,该谱几经易手,被张新文一朋友得到。1985年春节,朋友喜欢他绘写的中堂《钟魁嫁妹》,特以此戏曲脸谱做交换。

大致谈好出版事宜,潘占伟和洪文雄决定把秦腔脸谱背回北京。他们找来一个蛇皮口袋,装了满满一袋,从张新文所在的蒲城拉回到西安,又运回北京。在火车上,这两个朴实憨厚的编辑居然引来乘警的一再侧目,他们的一路风尘不修边幅以及随身携带的大蛇皮口袋,引起乘警的高度“警惕”。一下火车,潘占伟和洪文雄先买了两个皮箱,把珍贵的文物转移到皮箱里,以免令人生疑的蛇皮口袋“惹事生非”。掉包之前,他们为蛇皮口袋以及其中的文物拍下了珍贵的照片,算作和历尽曲折然而收获颇丰的西安之行郑重道别。

考古硕士

《秦腔脸谱》的出版用了特种纸。在制定出版方案的时候,学苑出版社从领导到编辑反复讨论了多次,最终的想法是决定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意韵。戏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绘制脸谱的过程就包括了传统绘画、技巧技法,并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寓意,如果用别的纸张,就不能完美地体现这种意韵。虽然成本高,一套总成本十多万,社长孟白还是决定就用特种纸,起印1100套。

坐在学苑出版社潘占伟和洪文雄所在的编辑部采访时,《秦腔脸谱》已经出版了半年。2008年10月8日,《秦腔脸谱》被西安市政府选中,一下购买25套作为陕西省的特色礼品送给参加中国西部文博会的中央领导。当时参选的图书有百余种,除《秦腔脸谱》外,其余均为陕西省出版集团选送。最终选定两种,秦腔是其中之一。由于文博会第二天就要开幕,时间非常紧迫,潘占伟和洪文雄,一个在西安,一个在北京,他们算了一下时间,必须当天在北京赶上晚5点的火车运到西安,才能保证次日早8点送到会场。一边调集样书、一边联系运货,两个人分头忙碌,马不停蹄,终于赶在会议开始前把印制精美的《秦腔脸谱》送到嘉宾手中。

因创作小说《秦腔》荣获2008年“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贾平凹看了《秦腔脸谱》之后,感慨“真不容易”,并题词“秦腔脸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以示对出版社的鼓励。

其时,经申请并被批准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的甘肃省,准备在省会兰州筹建秦腔博物馆。消息一出,便引起了陕西方面的注意,而学苑出版社不惜成本鼎力成就的《秦腔脸谱》,不亚于为陕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陕西省文化厅决定马上办秦腔博物馆,紧接着,《秦腔脸谱》被通知参加首届中国秦腔艺术展,并在展会上设置了专门的展柜,同时举行了“秦腔脸谱”展示发布会,陕西省副省长及文化厅的相关领导亲到发布会现场,对《秦腔脸谱》给予高度评价,并在现场合影留念。同时还被邀请参加中国西部文博会进行展示。

2008年11月初,新组建的陕西秦腔剧院接到文化部的邀请,进京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院团优秀剧(节)目汇报演出”,得知秦腔脸谱出版的消息,院领导在百忙之中会见了潘占伟和洪文雄两位编辑,称赞学苑出版社“为秦腔作了一件大好事,为陕西作了一件大好事”,并购买《秦腔脸谱》数套,作为礼品送给在京陕西籍部级以上领导。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出身的潘占伟,做起戏曲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已经8年。8年时间,不仅让潘占伟从一个戏曲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更多的改变却是他对于出版理念与责任的深入理解。“出版界有些浮躁的氛围,但是在学苑出版社,我们力所能及地保存传统文化和文物,保存是第一位,其次才考虑商业价值。我们有这个底气,因为只要你出版的是好书,就不会赔钱。而且做文物出版,时间越久越有价值。这就是市场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区别。”

而寻访秦腔脸谱的经过,也让潘占伟感慨良多:“礼失而求诸野。草根乡土,坚守着中华传统的余脉。然而时移世易。”陕西有一个振兴秦腔办公室,就王军武一个人,兼着主任和工作人员,20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振兴秦腔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有一些想法,设计了一个博物馆方案,拿出有限的资金,把老艺人从陕西各地接过来,有的老人住得偏远,他甚至亲自趟水背老人过河,为他们拍照、留资料,也是希望能多留住些传统文化。拍了800多幅,当地出版社张口要40万元出版经费,他哪里去找这么大一笔钱出版?照片都制版了,也只好放弃。

所以潘占伟特别感慨,没有好的出版氛围,单有热情,是成就不了什么大事的。

“目前整个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正在不断提升。脸谱只是戏曲舞台美术很小的一部分,中国还有很多好东西散落在民间。张新文的保存,是草根和民间力量的一种,也是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进入不了主流视野。昔日繁华似锦的秦腔艺术,如今也已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者更是硕果仅存,后继乏人。抢救保存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潘占伟说,“我们有一种对于民族遗产的自豪感,它们都是我们国家潜在的软实力。一直以来,为了保存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没有放弃努力。”

寻访真正的出版家

采访《秦腔脸谱》出版的过程,也是一次寻找真正的出版家的过程。必须再把目光回转到一个关键人物身上,学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孟白。

正如潘占伟所说:“从《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到《秦腔脸谱》,都是孟社长拍板决定。我们出版社不大,定位是特色出版社,设定的方案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以文史考古、中医药、民俗、戏曲等为特色的出版社。”

的确,任何一家出版社,领导的决策非常重要,重要到决定出版社的定位与品质。表面上看去,孟白性情温和、不急不缓,然而内心里,对于急速消失的民俗文化、民间文物以及种种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渐被淡漠的民间传统文化,他有着一种迫切、急切到争分夺秒的心情。

孟白有一个绝妙的论点,就是科技速“朽”,而民俗文化是一只未被开掘的“潜力股”,不同时代的文化可以互相不打架一起存留下去。他还认为,记录过去的文化其实才是“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重点。出版的职责正在于此。心存这个理念,孟白带着学苑出版社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队伍,不断地抢救濒临消亡的文化。

这些年,孟白组织策划了“中国古代医术典籍整理系列”,为了给民间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十几个学科提供一个平台,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学苑社三年内投入100多万元经营《民间文化论坛》杂志,发起并联合中国民俗学会主办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投资300多万,计划十年推出《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为了记录消逝了的九门红尘、宫禁园林以及市井民俗、世间百态,他们重新梳理出版了《北京旧闻故影书系》……他们的出版,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些“力气活”。比如《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孟白说,如果只是把现有出版过的材料汇集出版,半年就可以完成,但是没有什么价值,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是要花大力气的,需要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去跑,通过各种线索拜访老一辈艺人,挖掘第一手材料,整理、校正,从音乐唱腔到身段做派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完整再现了京剧流派剧目的演出风貌,其文献资料价值不可低估。这样一来,时间一下就拉长了。可是,出版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第一辑8卷,出版第3个月精装销售就达100多套,一些剧团买去,可以马上用它排戏。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大到投资上千万的出版项目,小到一个社里的研讨会,无一不是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即使亏损,我宁愿用盈利的图书弥补有价值的出版物。”孟白说。因为他知道,学苑出版社所做的这一切,不是无谓的付出,而是对世界人类文化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和积累。

这是真正的出版家。有胆识,有魄力,有远见,有承担。孟白说,下一步他们要做的,是努力推广《秦腔脸谱》,让这套文物更多地走向大众,让更多的读者认知我们的传统文化。接下来,还要做川剧脸谱。《中国戏曲脸谱・秦腔脸谱》系列丛书包括《易俗社秦腔脸谱》、《三意社秦腔脸谱》、《高登云绘秦腔故事脸谱》以及《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等分册。先期推出三种:分别为《易俗社秦腔脸谱》、《三意社秦腔脸谱》和《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目前,该套丛书已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