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严晓舟:十年一剑天道酬勤

2009-01-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方苹 我有话说
2008年是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的大年,8月里,中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北京国铁天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了前面十年的艰苦与卓越,这个名字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响亮的。

20年前,严晓舟接到任务开发国

内第一个出版发行管理系统,用DBASE3编程,程序将近3万条,上马一次成功。他在书店买过一些计算机书来学习。书写得不好,“读起来十分痛苦”,渐渐地他就有了自己来做的心思,要做实用的、专业的、写得让人容易明白的那种。他跟社长拍胸脯,说动了社长,1998年铁道社投入了一些资金,计算机图书中心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就那么干起来了,到年底,利润是负值。第二年更惨,成本花去几十倍,当年又没有盈利。不过,大伙儿就这样咬紧牙关挺着,熬到2007年,年利润就翻了20多倍,到2008年,销售码洋则已达亿元,不仅计算机教材的市场份额步入了出版界的前几位,而且在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教材市场中名列前茅。

严晓舟给人的感觉是特别能吃苦。当然,出版不是靠豁一把死力气就能做好的。回头想一想,严晓舟认为创业最重要的还是眼光和机遇。机遇,只有你抓住了才算是机遇,不然就只是一阵热风,从你身边呼拉吹过就没了。在它跑掉之前,就靠眼光来抓住它。

他抓住过两股热风――当年的高端专业书和现今的教材。

2002年计算机图书中心业绩进入了全国前十,但也是从那时起,零售市场开始出现零增长、负增长。而大学扩招正如火如荼,严晓舟感觉应该放弃小机遇去抓大机遇,于是把眼光投向了教材市场。16岁就到北京计算机三厂当技术青工的严晓舟毫不犹豫,认为自己对于职业教材最有判断能力。

他们重组了发行队伍,要求市场人员一年两次深入到全国1800多所大专院校,每次都带着三项任务,一是推广教材,二是征询信息,三是策划书稿。一举三得。通过几年的努力,出版社人员与师生的要求拉近了,培养出来灵敏的市场嗅觉。

不知不觉间,有越来越多的著名计算机专家把教材交给铁道社来出版了,谭浩强、刘瑞挺、吴文虎、蒋宗礼、冯博琴、卢湘鸿、高林、邓泽民……这个名单很长,品牌效益也是显著的。这几年他们出版了谭浩强主编的系列教材共60多种,至今平均每种销售4万册,总码洋达到6000多万元。

这几年,严晓舟走了一着高明的“笨棋”,就是边做出版边搞研发。搞研发自然是需要投入的,严晓舟认为这份付出是非常值得的。出版社不是一个简单的图书加工厂,它要参与到产品的前期研发中去,并在这个过程中吃透市场需求、理解图书内容、提出自己的编辑出版主张。

比如说,为配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做好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CFC蓝皮书)的建立工作,出版社曾积极筹措资金,调集精兵强将。2006年,上海中职进行课程改革试点,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有十来家出版社参与了教材研发的竞标,最后清华和铁道两家中标。铁道社还举办了2006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讨会、2007年计算机教育高峰论坛,以及2008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主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研究工作的邓泽民教授在贺词中这样说:希望中国铁道出版社继续遵循教育科研先行,用教育科学指导教材设计编写出版的理念,出版更好、更多的广大师生喜爱的教材!

在采访过程中,严晓舟说了一句“恐怖的话”。他说,我觉得目前的出版业,正处在一个恐怖的时代。尤其是教育领域在重新布局,网络教育、电子化教学需要大量的投入。一部教材,光从纸质作品的好坏,已不足判断它的质量了,立体化出版和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将决定你这个企业的成败。谁抓住了技术和模式,谁就抓住了先机。看看国外,咱们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儿的。铁道社2008年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和美国一家公司开始了合作电子化教材的出版和推广,这也是以后多年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谈到过去的2008年,严晓舟深感练好内功的重要。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会等一系列大事打破了教材市场的生物钟,淡季、旺季经常错位,这都是考验一个企业的运行能力的。这一年,计算机图书中心在全国60多家书店搞了一个大联展,4月的郑州书市“馆配会”上,在330余家参与的出版社中,中心取得第13名的销售业绩。在铁道社九楼的墙壁上有七组做得非常漂亮的宣传图板,贯穿起来就是这一年的各大主题,有“执子之手,十年与共”历程回顾、“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等等。

对于成立不久的国铁天勤公司,作为总经理的严晓舟强调了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个我还要慢慢想想。”他说,计算机中心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在管理上从大拇指原则逐步转到了制度化建设,今后势必要走上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