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风暴”已至“大考”将临

2009-0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场已经波及中国实体书业的金融危机,对出版业而言,也是一场大考。2009年的出版形势,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扑朔迷离。出版社将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去应对这个不确定的年份?是收缩战线,节约成本,还是利用
人才、成本低廉的机会,逆势而上?本报采访了文学社、大学社、少儿社三个样本,以为读者做参考。无论如何,伟大的企业总是崛起在经济萧条时,“风暴”是另一种机会。

顾爱彬:

金融海啸下,不要仅仅谈营销

(译林出版社社长)

应该说,金融海啸对出版社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但是对图书零售市场已经产生影响,包括经济类的图书降幅也比较大,听说很多小书店已经关门。出版形势应该是严峻的。很多出版社已经在对2009年的图书选题进行调整,压缩选题规模。译林社也在调整选题,我们会加大更受市场欢迎的图书选题,包括畅销书选题。

有人在议论,文化的“口红效应”(编者按: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在今天会不会重来一次。但时代不一样了,那时候的文化生活很匮乏,没有其他渠道可以去排遣,但是现在,大众集中形成看书的热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现在这个时代,获得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不是非要去买书看的。

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冷静,面对金融危机形势的时候不能惊慌失措。要有信心,另外要对自己出版社的定位要清晰,如果对自己出版社没有准确的出版思路、方向,包括出书的结构、特色,在市场萧条中只会更手足无措。

虽然译林出版社在2008年一般图书的销售还是增长的,而且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了30%,但是2009年,我们也要做微调,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市场调研上。了解市场才能对目前我们出书的版块、产品做调整,让图书产品更适应市场,同时也能够针对市场来策划图书。2008年,我们在图书生产上的计划完成率达到86%,当然,这离我们的目标还是比较远的,但我们的建议是,出版流程和生产计划一定要抓好,出书应时,宣传和营销的节奏把握好,做到这点,生产的运转就比较畅通了。国内现在很多出版社,出书不均匀,计划完成很差,销售效果就很差。

金融海啸下,最先受到冲击的应该就是大众图书。专业书,不管发生怎样的危机,该买的人还是会买,关键也不在于书贵或者便宜,而是在于他要获取这个书,大众书就不一样,不是人们的生活必备品。所以今年我们特别强调市场调研,而且每个编辑部都要清点选题,市场不清楚的情愿先放在一边,能够引起读者购买欲的才是我们重点要做的。当然现在的读者都是经过磨练的,他们更看中图书中货真价实的东西,图书内容选题本身比较好,加上得当的宣传、营销,就会事半功倍,仅仅谈营销是不行的,关键是书要好。在译林看来,营销是一个从选题开始的链条,而不仅仅是技巧,不能割裂选题和营销。

张宏:

一般图书的零售还会下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据我所知,现在对“金融风暴下的中国书业”这个话题的探讨有两个角度,一是从实践的角度,在出版战场一线的出版人感受到的金融危机对产业的影响;然后,一部分院校里边做传媒研究的学者从国外的数据着手,做一些可能与产业不是很密切、但作为研究的探讨。

我的看法是,第一,毫无疑问,金融风暴对出版产业百分之百产生了负面影响。去年年底纸张价格突然回落,而且回落到涨价以前的水平,这是金融危机对纸业的直接的影响。这对出版社来说应该是利好的消息,如果有实力,出版社是应该去“抄底”的,比如我们外教社,但问题是,并没有太多出版社这样做。当然,可能的原因也会是,很多出版社对自己在2009年的整体需求其实是不明朗的。第二,从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对出版业的影响已经是实实在在的,2008年末,有一句话在书业很流行,就是“2008年如果和2007年做平,就是赢了”。我认为,如果2009年我们这个行业的数据统计出来,要是有很大增长的话,绝对不是一般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长。第三,不仅是2008年出现、而是最近几年都出现的情况,图书市场滑坡,很多民营书商都关门了,这也是一个信号。

第四,2009年年初,业界流行这样的说法,说金融危机之后,白领下岗了,会趁这个机会去读书,去提升自己,对出版反而是个机会。这个说法是基于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萧条,虽然很多人失业,但是,图书销售增长,电影院反而繁荣了,所谓文化的“口红效应”。但是现在不一样,文化消费的方式太多了,上网可以看免费的内容,家里有电视,等等,不一定仅仅锁定图书。所以,2009年如果经济的萧条持续的话,图书零售肯定要下滑。

最近有媒体报道,说2009年第一季度马上就要回暖,年中就会反弹,他们的判断基础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一连串的措施,但是,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领域,在文化产业并不多见。所以,我的判断是,2009年,产业的态势如果能够平稳,就已经比较理想。如果有反弹,可能会出现在特殊的群体消费上边,比如基础教育教材,高校教材都不会有反弹。专业图书和财经图书,我也不太看好。有人说金融危机来了,所以大家更重视理财了,但是恰恰相反,没钱的时候大家不会关注理财。专业图书的市场需求也一向稳定,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增长。所以,我的综合判断是,2009年,一般图书的零售还是会下跌,基础教材可能会比较平稳;高校教材可能会受影响,即使有增长也是很小的,不会有很明显的变化;专业图书不会有很大的起落。

出版是有延续的,所以,对出版社整体的运作,我认为一定要稳住自己原有的强势的版块,有可能的话,再继续进行拓展,保证口粮;新产品的推出一定要慎重,要重视前期的调研和后期的营销;有些图书,如出版社每年可出可不出的产品建议减少;第四,出版社与一些书商的合作也要谨慎,据我所知,最近有些出版社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最后的市场,出版社是缺乏控制的。但是,有条件有实力的出版社不妨逆时而动,去拓展,去大量开发而不是收缩。

我想强调的是,最终出版社的效益还是体现在市场表现上,所以,同行们要更重视营销。但是,现在很多人写的文章把营销过于简单化,等同于一种技术操作,实际上,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带有营销的因素,内容和营销不可能截然分开,就是绞在一起的。

  孙建江:

春节是我们密切关注的“点”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金融风暴对出版业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从数据来说,10、11、12月图书零售市场的销售额都是持续下降的,而少儿图书市场的数据,又比总的平均值还要低。但金融风暴对浙少社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去年底我们就已经在密切关注我们自己的书受影响的情况,但从这几个月看下来,目前影响不是很大。虽然如此,我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关头是春节。

春节过了之后,各项指标一出来,差不多可以比较明确知道2009年的市场情况了。少儿图书市场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假日拉动特征明显。如果春节这个点比往年掉很多,那么今年的形势就比较严峻了;如果这个点与往年持平、正常,那么情况就不是想像中的那么严重。

从理论上说,大家在经历恐慌时,可能都会需要心灵的抚慰,但实际上,真正的风暴来临时,书业同样要遭受严重的影响。可能其中的某一块,特别是心灵鸡汤类的图书可能会拉上去,但是其他读物是会下来的。总的来说,图书销售还是会下跌,某一类可能会有所提升。金融风暴影响实体经济,但是到底这个影响有多大,大家也都在评估,在观测。如果只是一般影响,那么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书业的自救下,可能影响不会特别严重。

金融风暴下,任何商业体系都是现金为王,这个时候,需要慎重应对市场,不能求大贪多,要实一些。比如,一本图书本来可以印5000册的,我认为可以打一个折扣,印3000册,关键是把现金收回来,把风险控制到最低。这也是浙少应对风暴的基本策略。当然,浙少社整体的经营风格就是比较务实的,图书的印量一般不会很大,但印次比较多。虽然重印会有成本的增加,但与库存相比,我们还是选择前者,确保图书可以走掉,主要是为了在过程中避免风险。但要注意的是,关键在于信息流的畅通,我们不会在书店把书全部发完了之后再补货的。

有一种说法是,风暴下,人工便宜,纸张便宜,大家都在收缩,有人反而逆势而上,扩张规模,进行“抄底”,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什么节点“抄底”比较关键。不要还没有见底的时候“抄底”,能有多少资本抗过去?

现在,浙少社在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包括出书节奏上做了一些调整,有些可出可不出的品种我们暂缓出版,不是必须在某个时间点出版的我们暂缓,就在等春节的指标。当然我们在重点品种的投入是不会收缩,但是公版图书(过了版权保护期的图书)之类的就要收缩了。当然我们出版社一般图书的结构比较合理,版块比较多,这块影响了,那块就上去了,如果有些出版社就是两大块图书结构,某一块下来,影响就比较大。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而图书购买力没有普遍开启,可能与销售渠道有关。比如,直销渠道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网络的拓展。信息不对接造成的结果是,现在不是读书不重要,而是读者没有了解到、或者是即使从媒体上获得书的信息也不能及时拿到看到书。不管哪个阶层都有自己需要的书,农村也是非常重视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关键点还是在销售管道上。

(本报记者 桂琳 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