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微融贯格高韵清

2009-0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琪森 我有话说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其墨象元素、结构造型、章法图式、审美内蕴等,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艺术最经典、最完整的表现形态,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凡从事书法、绘画创作之人,都应是被“文化所化之人”,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由此来看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苏渊雷先生的翰墨
丹青,正是如此。学林称苏渊老为:“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高识睿智的钱锺书先生评苏渊雷为:“精微融贯,通才达识。”均非虚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渊老一生历经坎坷、命运多舛,先是被发配到水寒伤马骨的关外,而后又被迫提早退休回乡务农,这位当年在山城“钵水斋”中纵论古今,激扬文字的才俊却依然真心不改,善以待人,在自我修炼中度一切苦厄。特别是在其晚年,鹤发童颜,返朴归真,豪放洒脱,幽默豁达,展示了名士风度、哲人风采、诗翁风骨,臻达“人书俱老”的化境。如此的人生,如此的境界,反映在他的书画上也就是法度严谨而意境雅逸,别调独弹而自出机杼。

苏渊老的书法审美理念和笔墨展示形态是为人所称道的,即他不为书而书或刻意表现,其挥毫运笔纯任自然,点画线条酣畅通达,充分注重其写意性和抒情性,进入了王僧虔所说的那种“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境界,既有天马行空般的气势,又有天人合一性的内蕴。他以行草面世,运笔恣肆矫健而骨力洞达,提按起伏、疾涩刚柔、纯任自然。结构奇崛跌宕而生动多变,极有空间运动及造型组合意识。章法疏密有致而开合自如,展示了那种“密不容针,宽可走马”的点画墨象效应。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笔韵变化,那“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线条展示,不仅是一种审美构造,更是一种书画艺境,显得大气磅礴而才气横溢。诚如苏东坡当年在《书吴道子画后》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唯其如此,赵朴老以其慧眼多次对苏渊老的书法推崇备至。

线条,是中国书法的物化形态,是书法之美的起源。苏渊老运笔的激越矫健与婉约清逸,其书法作品线条的潇洒酣畅与超脱朴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苏轼《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的艺术境界。苏渊老的笔墨线条可读、可赏、可品,有意蕴、有内涵、有风骨,可称大家。而当代书法最大的软肋或是滑坡,就是线条表现力的衰退和贫乏。

苏渊老的绘画是对梅兰竹菊情有独钟,系典型的文人画一路,注重于笔情墨趣的挥洒,讲究诗意禅境的表现,可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如他画的梅花、疏影横斜,清气弥漫。而他撇的兰竹,爽辣劲捷,超凡脱俗。由于苏渊老擅长于书法之道,因而在其绘画中,笔墨效应与线条功能互为对应,相得益彰。无论其撇兰画竹,都墨韵灵动和气势郁勃,使之简约精到而气象万千。特别是其构图与章法,可见其大疏大密,略参变形、夸张的手法,既有对传统方法的吸收,又有现代意识的凸显,具有顾恺之所倡导的那种“迁想妙得”之态及刘长卿所追求的那种“象外生意”之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