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理智与激情

2009-0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孙斌艺 我有话说

《宏观经济学》(第6版),[美]戴维・柯兰德著,胡修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58.00元

《微观经济学》(第6版),[美]戴维・柯兰德著,陈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58.00元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学“专家”愈加吃香,人们不时可以听到和看到各种“专业性”的建议。如果你稍稍留意一下各大媒体的头版大号黑体字,“扩大内需”、“20G酝酿联合降息”、“促进经济增长”、“监管金融衍生产品”、“促进公平贸易”等等字眼会不时映入你的眼帘,可以说躲也躲不开。

人们从“专家”口中得知,根据宏观经济学的乘数原理,当我们往宏观经济中注入少许一小瓶水,那么经济会奇迹般地生产出一大桶来;增加政府支出1000亿,经济会产出多倍的产品和劳务,恐怕会有2000亿、3000亿甚至5000亿,也就是说,少许的政府支出将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经济会迅速摆脱衰退和萧条的阴影。真的是这样吗?且听听柯兰德教授是如何评判的:

“从表面看,乘数模型运用了不少直觉。但是,表面感觉常常具有误导性……在现实中,这一模型并不能做到它声称所能做到的事……因为它无法告诉我们:自主支出来自何方?我们如何量度自主支出?”

柯兰德教授准确地指出了乘数模型存在的致命缺陷,也就是说,乘数模型中增加政府支出带来国民收入多倍增加的分析中,从来没有多问一句:这些支出所需的资金最终从哪里来?说到底,政府增加支出只可能来源于税收和其他非税收入,那么,要增加支出先得收税,这些投资增加的间接效果会使人们可用于消费的资金减少,政府增加1000亿的支出先得减少人们可用于消费的资金1000亿,总需求一增一减,最终的效果即使达到最佳也就是零,如果考虑到政府得到税收再投资出去所耗费的真实资源,其最终效果实际上只可能为负。

宏观经济分析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全面考量一项政策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不能片面强调一项政策当下的看得到的直接效应,还要考虑该政策今后的一时还看不到的间接效应,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会使我们得出错误的判断。对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从来都不能估计得过高。我们单个人把不同口袋里的钱聚到一只口袋里并不会变得更富,因为,我们不能只看到集中到一起的口袋,而不考虑其他已经变瘪的口袋。

柯兰德教授所著的《宏观经济学》不时提醒读者注意各类模型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其意正在于避免读者盲目误信各类模型,夸大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他指出:“在讨论(通货膨胀和失业)取舍问题时,经济学家强调的是使用宏观经济政策所受到的限制,经济学家常常告诉政府,政府要求的东西太多了。政府就像个病人,要求医生提供一项健康方案,能够使他忘掉锻炼,又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能4分钟跑1英里。有些东西其实是根本做不到的,重要之点在于,政府必须认识到存在着无法避免的限制因素和得失,至少在使用目前可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时就是如此。”

实际上,不管是宏观经济分析还是微观经济分析,其依据的基本经济原理是一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得必有失,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理性而恰当地分析得失的工具,概括而言,经济学就是一门权衡的科学。且看看柯兰德教授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

“认识到所有事物都有成本是理智的表现,但有许多人不喜欢这种理智。它让生活缺少了一些激情,它会导致如下的一些可能性:利用肝移植拯救一些人的生命也许无法与其附加成本匹配。用作肝移植手术而救活两个人的资金或许更应该用于营养计划,救活二十个人的生命。也许我们不应该消除所有污染,因为其附加成本过于高昂。清除所有的污染可能意味着放弃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如果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就业保障意味着降低一个经济体适应新技术的能力,那么它就未必是值得考虑的政策目标。”

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理智地考虑任何一项行动或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可以使我们避免采取一些无谓的行动;理智地判断一些看似公平的政策对人们动机和激励因素的影响,可以使我们避免得到始料未及的负面效果;理智地分析日常企业经营者的所作所为,可以使我们避免以“恶意”和“阴谋”等简单化观点限制企业的自由竞争;理智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发现文化、价值、社会、公平、正义等概念背后的经济因素。

“此类理智常常被批评为铁石心肠。但是,经济学家们不同意。”如果完整地阅读了柯兰德教授所著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你会对经济学家的理智有重新的认识,这种理智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激情,是一种内在地关注社会、关注人之为人、关注人的真正自由的激情。

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本教材中,柯兰德教授并没有利用图表、公式和模型吓唬读者,两本著作具备了高品质教材的所有特质:体系完整、逻辑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贴近生活,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不过,如果仅仅把柯兰德教授的著作作为教材、作为灌输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著作,未免忽略了其中之核心精神,那就是:经济学首先是教你如何看待问题,它不提供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确定答案。它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整套真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