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师社的改制实验

2009-02-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朱杰人

到200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改制实验整整运行一年。

早在一年前,华东师大社的转企改制便成为了业界注目的焦点――掌门人朱杰人

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数字的增加,而是要用一般企业管理的经验将华师的基因重塑。为保证体制、机制变革的彻底,华师拿出70万重金,礼聘某知名咨询公司在自家后花园中大挥板斧,在组织架构、薪酬设计、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新变革,多项举措在出版业界可谓“前无古人”。

前段时间,风传按照新机制运行的华东师大社在回款方面出现了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这位“探索者”更是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集体注目――前行者的经验是业界最可宝贵的财富。那么,华师社在这一年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涅?重生?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非常成功。”刚刚开完全社2009年工作动员部署大会的华师社社长朱杰人,用“热气腾腾”来形容持续了两天的会议的现场,但他并不否认“问题说”。

原来,根据改制方案的设计,华东师大社根据产品线的结构成立了五个分社,同时将销售放到了各个分社,每个分社都有一支发行队伍。在以前的市场部,“一个业务员什么都要管,但可能什么都管不好”,现在,华师社将市场细化,希望营销能够更专业,所以,改制后,华师社就有五位业务员和一家书店联系。但书店不愿意接受,有些大的新华书店还停止了华师社的主发权。“我们的书进了书店之后,书店是统一进行结货的。现在我们希望一类一类地结,书店就不太愿意。”

去年下半年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华东师大社紧急做了调整,在各个分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一个发行中心。发行中心是一个服务机构,为各个分社服务,负责发货,负责回款,负责和新华书店的关系。这样,对外还是一个口子,发货和回款的问题立刻得到了解决,今年华东师大社的销售总码洋仍在持续增长,达到了5.8亿。

“所以,我认为,出版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出版社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出版社的改革绝不可能是单兵突进的改革,否则可能会造成对接的困难。这就需要把矛盾转移到出版社内部来,自己来消化。”朱杰人说。

2009年,华师社又新做了一个与市场对接的调整。“这个调整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但能否做好,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勇于否定自己,一旦发现方案有问题,我们马上调整,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个很好的文化。”

总监制度

早在华师社聘请专业咨询公司为自己量身定做改制方案的同时,便有业内人士在与笔者聊天时谈及自己的顾虑,在他看来,出版行业有自身太多的特殊性,企业管理运营的一般经验能否全盘适用呢?

但朱杰人认为,由于长期是用管理事业单位的办法来管理企业,所以,目前的中国出版的管理还处于一个初级和低级的阶段,应该借鉴其他行业的管理办法来提升整个出版业的管理水平。

“譬如,分配也好,组织架构也好,激励机制也好,甚至于生产流程,一百家出版社有一百种出版流程,都不一样。难道这是正常的吗?”朱杰人提出,出版界肯定有自己比较特殊的运营规则,但是出版社和出版社之间也肯定有共同的运营规律,而这种规律显然还没有总结出来。一百家出版社没有两家是相同的,只能说明管理不科学,“出版界没有形成自己优化的管理模式,也没有人好好研究这个问题”。无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做一个管理实验,但“整整一年下来,一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大的框架是成功的”。

在组织架构方面,如前所述,华东师大社根据产品线的结构设立了五个分社。“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出版社,以教育出版为主,但还有人文社科类图书,包括少儿图书,成立分社是希望各领域的图书运营能够更专业。”朱杰人的考虑是,设立分社后,第一可以把权力下放,既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管理又可以做到精细化―――尤其像华东师大社这样规模的出版社,一个社长管不了那么多的选题,这样,成立分社后就可以把社长解放出来,去思考更大更长远的问题;虽然考虑到与书店对接的需要,华师社设立一个全社性的发行机构,但各类图书的营销推广仍然放在各个分社。

总社和分社之间的关系,有点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虽然基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永远存在着各种微妙的博弈。譬如,用人权、选题权、分配权,是总社统一调控,还是全部放到分社去?权力收得太紧,无法充分调动起分社的积极性;权力放得过宽,就有可能无法实现总社的宏观调控。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选题。无一例外,总社只能给分社下销售额和利润的指标,对于分社而言,可能就是只要能够赚钱的选题,它都去做,但对总社来说,还有一个选题方向的问题。

对此,朱杰人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选任的分社社长是不是一个具有全局观的人,“因为我们任用了有大局观的人才,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虽然华师社将三方面的权力全部下放到了分社,但同时有一个创新性的总监制度在协调总社和分社之间、分社与分社之间的关系。在总社一级的层面,华师社设立了财务、策划、编务、印务、市场等五位总监,由社领导兼职,总监的职能,就是协调、指导和监督。就选题而言,分社的选题讨论和通过选题都要求总监参加,总监有很高的权重,其意见分社一般都会尊重,但是如果分社坚持要做,总监也会尊重。无论如何,总社对分社的最终考核,主要就是年初定好的指标,分社能否达成。

出版业的理想薪酬模式

薪酬设计和激励机制往往是改革最为关键的部分,而朱杰人恰恰认为,薪酬和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华师大社改革最成功的地方。

很多改制后的出版社其实是强化了提成制,而华师大社却改变了原来的激励分配方法,不搞创利提成和效益提成,而是为每个员工定岗定薪。经过仔细的分析,咨询公司把出版社的岗位分成了四类不同性质的岗位,即管理、行政、编辑和销售;其中,四种岗位里边又分成若干个等级,这个等级是可以上可以下的,在哪一个等级就拿哪个等级的工资。具体的数字朱杰人没有透露,“但是当这个咨询公司来问我,要设定员工的薪酬在同行业中处于什么位置―――高,中,还是下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要求的待遇要求是中等偏上”。

定岗位的时候,华师大社整整讨论了十几天,200多位员工,一个人一个人过场。而岗位也是能上能下,完成任务就能自然晋升。“今年我们就上了好几个,下了好几个,同时也解雇了好几个”。一定的岗位就有一定的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就意味着可以拿到什么样的工资,拿到什么样的奖金。年终奖金按照全年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来确定,而对员工绩效完成的情况,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的方法,最后得出一个系数,这个系数决定员工是否能够拿到奖金和晋级。指标完成了就是1,超额完成就是1点几,甚至2、3,上不封顶来乘奖金数。而这个复杂的指标权重由两方面组成,一半是利润,这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书赚了多少钱,还有一半是非量化的标准,比如为团队的奉献等。

“现在很多出版社的分配还是到了年终的时候打补丁,绞尽脑汁讨论一两个礼拜,最后员工还有意见。现在我们的分配就非常顺利,我们的人力资源部把所有数据填到电脑里,拿多少钱一下就出来了。”

同时,“定岗定薪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编制与事业编制的人收入全部拉平,我们现在没有企业编制和事业编制的区别。原来华师大社的企业编制比事业编制干活干得多,但是拿得少得多。现在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我们现在80%的员工都是企业编制,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发挥的能量是巨大的。”朱杰人说。

当然,有些岗位是没有量化指标的,比如行政。“没有量化指标,就有对岗位的具体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问卷,在全社范围内打分。比如我们总编办主任,做得好不好,不由我社长一个人说,全体编辑来打分,打下来什么分数就是什么分数。”不可避免有这样的情况,有些能力很强但是人际关系不好的员工,打出来的分未必能真实反映他的工作质量。“这种情况确实有,但从我们今年的情况来看,不太多。比如,我们的一个财务非常坚持原则,得罪很多人,大家把他的分数打了下来。那么在薪酬设计里就有一条,叫做单项奖。对这部分员工给他一个单项的奖励,也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可以拿到奖金并且晋级。”

提成制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创利的积极性,为何华师大社弃而不用呢?“提成这种激励和分配的方法,适用于刚刚起步的出版社,也可以适用于一个小的出版社,但是不适用于一个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出版社,不适用于一个有抱负的出版社。如果大家只看重提成,谁来做文化积累的书?谁来做那些公益性质和提升品位的书?而且,搞提成就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有一段时间,我们部分员工干什么都讲钱,干什么都要讲工作量,弊病太厉害,所以我一定要改。”朱杰人说。

提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创利的积极性,而定岗定薪则能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也有出版人认为,定岗定薪和超额部分提成的结合,不失为出版业的理想的薪酬模式。

同时,也为了保证平稳过渡,华师社确定了“校编津贴”的机制。即如果事业编制的员工岗位低了,收入比原来少了,五年之内退休的,出版社全部补足;五年以后退休的,就100%、90%、80%地渐渐退下来。“改革之前,我们是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的,但是非常的顺利。”

说实话,现在很多出版社的改制无非就是换块牌子,像华师大社这样大刀阔斧的“伤筋动骨”同时又平稳过渡的,确实不多见。许多出版社到华师大社来取经,却发现华师经验确实不好学,学校的支持、充足的财力,和掌舵者本人无惧“丢乌纱帽”的勇气,成就了“华师样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