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目光:跨文化的解读

2009-02-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鲁进 我有话说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讲自己在上海坐电车时,看见一个十一二岁长着金黄色长睫毛蓝眼睛的西洋小孩和父亲在一起,引起了朱先生“久长的注意”。朱先生喜欢小孩,认识的小孩会去拉手、摸脸,即使碰见陌生的小孩也会盯着看,这次这个西洋小孩,最初让他“自由地看”,但是临下车前,突
然伸过脸恶狠狠地瞪着朱先生。这场冲突中谁也没有说一句话,一切都在目光中进行。朱先生认为,小孩的目光里有话,说的是:“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他认定小孩是因为人种和国家的优势,在欺负黄皮肤的中国人。看来目光真的很重要,和语言一样有交流的功能,当然任何交流方式都存在带来误解的可能,尤其是跨文化的目光。这件事的当事者只有朱先生和那个小孩,我们知道朱先生是怎么想的,但不能确定小孩到底有什么思想活动。当然,种族歧视不但在1925年相当普遍,到今天也还远远没有绝迹。但是,在各种不同的因素中,恐怕有一种我们未必能够完全排除:根据自己国家的礼节和习俗,那个小孩认为一个陌生人盯着自己看是很不礼貌的,对自己是一种冒犯。朱先生说父子俩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但没有讲为什么这么认为。西洋人包括的范围太大了,不同国家的礼节未必尽同,就是我比较了解的美国和法国,对目光也有不同的解读。尽管存在个体之间性格不同的差异,各个民族在礼节和行为方面还是有一定规范的。

不管在美国还是法国,陌生人明显地盯着别人看都是非常不礼貌的,意味着对别人不尊重,这也包括学龄儿童。学龄前的儿童如果你要多看几眼,那至少要给旁边的大人友好地搭搭话,而且目光还是应当比较含蓄,这才显得不太冒昧。长时间被人盯着看,即使是欣赏的目光,他们也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会很气愤,觉得是对自己的侵犯(我是大熊猫?你心存暧昧?)。如果盯着自己看的人是异国人,文化的差别会使人更难解读对方的目光,那么被盯的人就会产生更多的疑心:你觉得我长得奇怪?你在挑衅我?你在笑话我?不要盯着别人看,父母从小就会这样教育小孩,不但现在如此,去翻阅19世纪或者20世纪初的有关礼仪的书,这也属于基本礼节。看多长时间算是盯着看,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容忍程度,我知道有不少美国人抱怨在亚洲多国老是被人盯着看很久。如果在狭小的空间中,比如地铁或者电梯里目光不小心相遇,美国人会用微笑来表示善意,然后赶快看别处,法国人会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显得无意真正看见你。美国人和法国人之间常常因为对目光和微笑的不同解释而闹出误解、甚至笑话。在美国,陌生人在比较安全的街上、社区或其他公共场所迎面相逢时,一般会看着对方点头、微笑、甚至简单地打招呼,但是目光不会停留在对方身上;在法国,不能无缘无故地看着陌生人笑,尤其对异性,否则对方会认为你对他有意,如果他也看你不错,有可能就会追你,还认为是你先主动。美国的年轻姑娘在法国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她们认为,法国男人真浪漫哪,对我一见钟情,说了好多动人的话;法国人也有的觉得,美国姑娘真容易啊,那么主动。读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个美国女孩在法国过马路,开着卡车的法国小伙子停下来让她先过,她一边过马路一边习惯性地看着这个礼貌的小伙子微笑着招了招手,这在美国很正常,没想到小伙子以为她对自己有意思,竟然开车跟着她。美国人对法国人那种不带表情的目光很不习惯,觉得他们不热情、不礼貌;法国人又觉得美国人无缘无故笑个不停十分虚伪,或者像大孩子一样天真。其实关键在于,他们对微笑的交流功能解读不同。比如在两个国家买东西你就能感觉到,面带微笑的美国人不一定对你服务很周到,因为笑是一桩任务;相反没有笑容的法国人可能带着关心的表情提供贴心的服务,因为不笑并不意味着他不尽心。去法国的咖啡馆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目光。你或者和朋友说话,或者和老板说话,或者自己悠闲地看书、看报、做作业等,如果东张西望,人家就会觉得你行为暧昧,在那里寻找风流奇遇,老是看某个人那就显得是在调情。但是你可以自由地观看街上走过的人,尤其你如果在露天座上,那就更方便,区别就在于感觉行人和咖啡馆的顾客不在同一个空间里,如果你是顾客,路过的行人好像流动的风景,你的目光并不执著,不可能把视线长时间强加给他们,所以不算冒犯。

置身于人群中,观察别人是完全正常的,但原则是目光基本不留痕迹,尽量不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视线。法国人比美国人好奇,更喜欢观察人。我和朋友莉莲娜、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去吃午饭,我们要了露天的座位,莉莲娜热情地把靠墙的好座位让给了我和她丈夫,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其他顾客和行人,而她和孩子的座位对着墙,没什么好看。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我已经很忙了,哪里有工夫注意其他人,她丈夫凯文也谈笑风生。等听到婴儿不断的哭声,我才看见一对夫妇坐在那里,谁也不去管。我心烦地说,怎么这样,谁也不管孩子。凯文面不改色、目不斜视地小声说,这对夫妇已经生气很久了,刚开始一直是太太在忙上忙下照顾孩子,喂了奶,又换了尿布,最后她开始抱怨丈夫了,结果两人都撒手。我一直没有注意到凯文在看别人,当然这正是看的艺术。莉莲娜斜背着他们,但是很好奇,也忍不住若无其事地瞥了一眼。好在两夫妇正在赌气,不大会去注意别人是不是在看自己,而且既然他们的小孩在公共场所这么大哭不停,有人要看,他们也不能全怪别人。

陌生人之间的目光这么复杂,熟人之间也未必简单。在宿舍、学校或者工作单位见面打招呼时,美国人经常是匆匆忙忙地一边走一边说:“嗨,你怎么样?”回答总是:还好,不错,忙啊,等等,几乎不看对方一眼,更不大有人会站在那里听你闲谈到底这么样。法国人打招呼时总不会忘了加上对你的适当的称呼,如果关系比较正式,会一一握手,是好朋友会亲面颊,至少会关心地看着你,往往会站在那里问你怎么样,会留时间听你的回答,一般也会根据关系的深浅和你交流一下不同的话题。法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喜欢说自己忙,一方面那样会给人印象似乎不想和对方交往,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显得像个没有情趣的工作狂。至于美国人为什么喜欢说自己忙,可能是觉得忙的人就不无聊,很充实,工作不偷懒。美国人说话更重视的是谈话的内容和信息,法国人更在乎的是谈话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法国人不大会像美国人一样,初次见面就显得很热情地和你交流一大堆个人信息和见解,后来再见面又很可能根本记不得你是谁。总的说来,对人说话总要看着对方,否则就显得不礼貌,或是轻慢、或者不坦荡。但美国人看人的目光相对更短暂、更含蓄,时不时地看你一眼。法国人的目光会更强调、更长久。美国人说话是按次序的,你说完了我再说,你说的时候我耐心听,轮到我说的时候多长你也要听我说完,所以不必很在意对方的表情。法国人谈话时表情很丰富,相互都会对对方说的话作出反应,会根据别人的表情和反应调整谈话的方向,自己也有各种办法转换话题,可以插话,也要容许别人插话,谁也不能说个没完。这样的谈话很热闹,自然需要注视对方的表情。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但是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交流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很多的误解,甚至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加深相互的歧视和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其他交流方式相比,目光的含义更加微妙,有不少规则都是潜在的,不经过大量的观察、调查和思考,的确很难把握。但是由目光带来的误解,和话语、沉默、姿势及动作带来的误解一样,都可能会造成长久的伤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