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批网络写手隐姓埋名

2009-03-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游戏人生或讲述生活的故事,起个有趣抑或抢眼的网名不算稀奇。但是如果你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甚至追捧时,仍然隐姓埋名不肯露面,这就有些神秘玄虚了。

网络写手的红人中,最早不肯现身的

是《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慕容雪村,两年前出现的《戒嗔的白粥馆》作者小和尚也保持神秘,近来是《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藏地密码》的作者何马、《鬼吹灯》的作者天下罢唱以及《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李可……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诸多写手隐姓埋名,是为了保持神秘色彩,还是故弄玄虚?其中有何隐情?

不露名号各有隐衷

慕容雪村最初曾经这么解释自己的神秘:“我觉得自己算中年人了,不想被别人打扰。身为作者,如果总是抛头露面,那是可鄙的。连签售也没意思,去签售就相当于把自己当成了一盘端到别人面前的菜……”他说这辈子自己都不准备这么做。如果出版社非让他签售,那就换家出版社,大不了不出书。

但之后在《大多数人死于贪婪》一书面世时,他还是接受了记者的群访。他说:“我最初面对媒体也感到很心虚,心乱如麻,好多年以后才不怕这种场合。一些刚出道的小孩,面对众多的记者和长枪短炮般的照相机,难免会感到畏惧。”慕容雪村把这种情况归结为个人取舍,认为大概作者更多的是从职业态度考虑。写作《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时,自己还在深圳某公司任职,当然不愿受到影响。

《杜拉拉升职记》是2008年在公司白领间传阅率最高的一本书,许多白领将这部小说当做职场生存秘笈看待,目前两册《杜拉拉升职记》总销量已经超过80万册。小说作者李可是个职业经理人,在接受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时,表示不露面是不愿打搅读者“对杜拉拉的想像”。而对于有传闻说《杜拉拉》的作者是一个写作班子时,李可用出版方博集天卷的老总和责任编辑小蔡的鼓励,来回应质疑:“写长篇是个体力活,也是孤独者的事业。没点信念和理想,很难坚持到胜利。”

是否畅销与身份无关

去年,长达120万字的描写藏传佛教及西藏隐秘历史的长篇小说《藏地密码》在网络上迅速窜红,但是直到如今,外界仍然极少有人知晓其作者何马。只听说何马为写作《藏地密码》查看了600余本相关书籍,还曾独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等地。有关何马的猜测也有诸多版本,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则“《藏地密码》背后推手竟然是史玉柱”的帖子。

《藏地密码》一书的出版方、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吴又3月2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读客上海公司和史玉柱之间有很多业务往来,史玉柱的很多产品都是我们做的营销推广,但是《藏地密码》与他无关。”吴又说,早在2007年底,他们在成功推出《流血的仕途》之后,判断2008年西藏将是热点选题之一,于是开始有目的地搜索“西藏”,结果在一个非常小的论坛上发现了《藏地密码》,当时点击率只有几百。“此前关于西藏的超级畅销书几乎没有过。《藏地牛皮书》是旅游书,《西藏生死书》是文化书,《藏獒》是动物题材。看过《藏地密码》之后,我们发现作者的知识量非常丰富,尤其难得的是,他把知识量贯穿到故事中。”吴又说,他们决定与作者签约,并把作品挂在新浪网上,仅仅一周,就有内地50多家出版机构、台湾20多家出版机构争抢版权。由于大部分出版社无法联系到作者,委托网站帮忙联系《藏地密码》版权的出版社就有50多家。但是读客公司早已捷足先登。从2008年4月份出版的《藏地密码1》,到4月初即将面世的《藏地密码6》,以及还未出版的两本同系列图书,都是在读客签约之前就完成的。

不愿意暴露身份是作者的选择。吴又解释说,由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因写作带来的名气或许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比如说,有些作者是做生意的,作家的身份会给他贴上很强的标签,本来的身份会变得模糊。

那么,作者保持神秘身份是否也是一种营销手段呢?吴又否认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书的品质好,作者的亮相会拉动他身边“粉丝”的力量,比如安意如、慕容雪村等人的签售以及读者见面会,能够带动图书销售。但是,如果作者不需要出名,那么一方面,保持作者的身份是出版方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把这一因素变成营销手段。

若单从宣传策略考虑,出版方可能希望作者能坦然面对镜头,公开的效果比不见光的销售效果更好。有着作者和出版人双重身份的慕容雪村以自己为例解释说:“神秘不值钱。我去过很多城市签售,宣传到哪里,哪里的书店就加货,这是最深刻的体会。”所以,他认为“不见光”更多的是作者本人的选择,出版方从关注销量的角度,总会希望作者出面做些宣传。

不过,读书报记者了解到,《藏地密码》是从2008年1月开始在网络连载的,不到两周,每天都有十多家出版社想找何马签约,新浪读书频道副主编姚文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题材决定作者的选择。《藏地密码》从内容到作者都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这恰恰符合了新兴的网络群体的阅读兴趣。但无论如何,读者还是更关注作品本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