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融危机:在历史的空间中明辨是非

2009-04-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郑杨(本报书评人) 我有话说

编者按: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凸显,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愈加深入,普通人也亟欲获得相关的知识。在此背景下,基金、股票类图书开始滞销,鼓动人们创业、投资的图书日渐失宠,而以“危

机”为主题词的图书则成了财经出版的最大热点。在此,我们特约请专业财经书评人郑杨撰文推荐若干种相关图书,以便读者选阅。这些图书的作者均为名家大腕,观点却颇有差异,乃至截然相反,谁对谁错,也许还需要等待时间的裁判,可以确定的是,名家的观点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出发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但让美国经济陷入困境,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无数麻烦。美国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美国人能一直靠借钱过好日子?发生次贷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历史上是否有过相似的事情发生?今后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一连串的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去寻找相关著作阅读的动力。

美国次贷危机说白了就是次级抵押贷款出问题了。银行没有足够的抵押就贷款给买房子的人,一旦那人还不上贷款,银行就要赔钱。银行明知道没有足够抵押的贷款有一定风险,甚至是很大的风险,但是他们有一条好办法可以转嫁风险,那就是把一系列贷款捆绑起来当作商品,卖债券。这个债券值钱的条件是美国的房价不下跌,但是恰恰房价下跌了。于是,次贷危机、金融海啸、全球经济萧条接踵而至,几个银行家就把全世界带入了寒冷的冬天……

人们总是喜欢在历史空间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美国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造成的。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美国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肯尼思・斯朋撰写的《美国银行监管制度》是一本银行监管方面的经典著作。该书从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银行业和银行监管发展的历史出发,分析了美国目前的银行业结构和银行监管架构、美国银行监管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作者试图描述美国银行业与银行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仍待解决的问题。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

但是,美国著名政经评论家凯文・菲利普斯和一般学者和评论人士所见不同。他在自己的新著《金融大崩盘》中认为,发端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绝不仅仅是一般的信贷危机。为什么美国人敢一直靠借钱过好日子?对金融行业的虔诚膜拜、政治上的帝国自大情绪、基督教右翼的狂热心理等等是这场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作为美国白宫前战略决策智囊人员,他认为由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市场学说延伸出去的“有效市场假说”成为金融市场投机者的“尚方宝剑”。和他英雄所见略同的是保罗・克鲁格曼。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继续蔓延,各国在压力面前均采用了大规模干预市场的手法,克鲁格曼和他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大放异彩。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克鲁格曼说明这一点。

自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后,凯恩斯主义逐渐式微,新古典主义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正统。作为新凯恩斯主义者,克鲁格曼在《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一书中多次讽刺经济学教科书宣传的俗见。新古典主义认为贫富差距缩小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之理,但克鲁格曼认为其实是罗斯福“新政”以建立福利制度、增税、支持工会、战时工资管制等政府手段,在短短数年之间让美国的收入分配大大平均化。克鲁格曼在书中说,他们年幼时认作理所应当、无足为怪的中产阶级社会,其实已大体消逝。美国的贫富差距正在回到“镀金年代”的水平。

这一贫富大分化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就涉及到了克鲁格曼认为的现今主宰美国政坛主要势力――保守主义运动。这一运动的先驱是一些对“新政”不满的知识分子,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社会学家欧文・克里斯托尔。后来在财团的资助下,保守派形成一套环环相扣、势力庞大的机构链条,包括新闻媒体、智库等等。保守主义运动夺得共和党的控制权,进而到里根时代开始主宰政府,推行倾向富人的经济政策,使得美国的贫富不均日益严重。克鲁格曼直言不讳地称,这本身就是保守派的一场大阴谋。不过与那种捕风捉影的“阴谋论”不同,克鲁格曼的这一观点有大量事实、数字的支持与严格的论证。

克鲁格曼的另一本新书也值得一读。《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经济迷失的背后》囊括了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影响最为深远的专栏作品和评论。从能源危机到安然事件,从减税政策到对伊战争,克鲁格曼用他犀利的文笔和缜密的思维,对21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政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布什当局的种种不诚实表现,指出美国在经济衰退、糟糕的领导及各种欺骗中迷失了方向。

克鲁格曼的言论让美国富人头疼,也让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头痛。他们指责说,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不过是因为容易理解而广为流传。但人们也许忘记了凯恩斯主义的失败经验,正是政府的广泛干预最终使美国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萧条。天哪,到底谁掌握真理?看来要想辩明谁是谁非,真要把美国史认真读读。但无论怎样,关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一直是经济学家乐于争论的话题。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提醒人们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不是只有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还有不容忽视的奥地利学派。默里・罗斯巴德是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论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自第一版面试后,此书的三次重版都与经济周期暗合。可以这样说,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罗斯巴德就会被人们重新提及。

真的是因为政府监管不力才导致了危机吗?罗斯巴德认为恰恰相反。美国的金融危机其实是由于政府不断扩张信贷,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产生了虚妄的繁荣假象,一旦假象被戳破,经济就会衰退进入萧条。这并不是因为政府管制太少,恰是因为干预过多造成的。因为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扭曲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且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经济动荡的风险加剧。罗斯巴德还认为创新诚然意味着风险,但是,无风险也就无收益,而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提供了新的选择与可能性,企业家的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能以新的更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方式。因此鼓励一个创新的环境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最为关注的。但创新需要宽容,罗斯巴德主张,面对危机,不应该龟缩回去,而是应该鼓励通过创新来解决危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