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法

2009-04-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出书当学赵树理

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成稿后,有3家出版社争相索要,赵树理却婉言谢绝,偏偏把书稿交给一家名气小而稿费低的通俗出版社。他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出书的成本降低一点,农民花的钱少一点。只要广大农民能看到这本书,我是不顾及稿费多少的。”为了同

样的目的,赵树理对自己所有的著作都不同意出豪华本和精装本,在装帧设计上也总是要求尽量简约一些、朴素一些、成本低一些。

赵树理不同意自己著作出豪华本,要求出成本低的书,出老百姓买得起的书,体现了一个人民作家崇高的思想品质,值得出版社和作家们学习借鉴。时下,一些人赶时髦、比阔气、贪大求洋、华而不实,自己的著作品位并不高,质量并不出色,但也要出豪华本。走进书店,满眼皆是装饰精美、价格不菲的豪华图书,读者望而却步。有些人为了出名而出“官书”,把秘书代作的讲话文稿和调研文章也收集成册,加以包装,出版价格昂贵的豪华本,出版费用由下级单位承担,书籍发行由下级单位公款购买,“羊毛出在牛身上”,他们以出豪华“官书”捞取钱财,败坏了党风,滋长了腐败,群众深恶痛绝。读者不喜欢豪华书,更不喜欢看又长又臭的豪华“官书”。

赵树理不同意自己著作出豪华本,偏偏把书交给名气小而稿费低的通俗出版社,让农民少花钱看得到书,体现了赵树理心里时刻惦记着老百姓,体现了他与人民群众亲情相依和血肉相联。我在农村长大,我和家人,还有村里人都喜欢看赵树理的作品,因为赵树理的文学集子装饰简约,秀外慧中,作品源于生活,人物鲜活,寓教于乐,富有魅力。在我的书架上至今还摆放着好几本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三里湾》、《小二黑结婚》、《十里店》这些文学书籍都是20年前买的,在书架上仍然光辉灿烂,村里好多人经常向我借阅。在地边场头,乡亲们常谈论赵树理,谈论他作品中的人物,对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赵树理是人民的作家,他不同意自己著作出豪华本,让农民少花钱能看到书,折射出赵树理的人品和文品。他来自人民,了解人民,体恤人民,为

人民尽心创作,这种服务人民的精神难能可贵。赵树理在给自己著作起的名字上,也常常颇费思量。如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人民文学出版社要为名作家和诗人出一本精品选集。赵树理给他的精品文选起了个《下乡集》名字。有些人认为这个名字太土气、太一般化了,可赵树理所追求的却是要让识字不多的人都能看懂,要让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

人民是文学作品价值的唯一评判者。追求豪华、时髦和外包装,虽然也可以体现作品一时的价值,但人民不喜欢、不认可。老百姓买得起、喜爱看的文学书籍才有价值和魅力。我们的作家要学一学赵树理,深入生活,追求高雅,多写一些人民喜爱的通俗的简约的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江苏省大丰市 戴文华

让社区图书室“精神”起来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一度不少社区都开办了自己的图书室。前不久,我想查阅资料,就来到附近的社区图书室,却发现早已关闭。问及原因,说没有几个居民来这里看书,再说也没有什么书可供借阅。社区房子本身就紧张,就腾空改为其他用途了。我又来到另一家各项基础工作建得比较好的文明社区,心想这里总该有图书室吧。没想到也好不到哪里。在一间与资料室并为一处的图书室,摆放着两个书柜,书柜里只陈列着一些政治类图书、教辅资料、几十本破旧的文艺书和一撂过时的杂志。工作人员介绍说,除政治类图书是上面发给社区干部的学习用书外,其他的都是居民捐赠的。因为书种类太少,又“过时”,平时也没有人来看。倒是电视台有时要拍学生过“七彩暑假”镜头,这里还“热闹”一些。随后,笔者又走了几个社区,发现能保存下来的“图书室”几乎都是形同虚设。

在社区设立图书室本来是件好事,可为什么就不能把这好事办好呢?一位社区主任诉苦说,目前各社区因为没有专项的购书资金,

因此社区图书室的书几乎都是由社区居民和共建单位捐赠。然而居民捐赠的大多是孩子不用的教辅书和缺张少页的陈旧文学书,为了摆设规定的藏书,应付上面的检查,他们常想办法凑,甚至借一些图书来“应景”,过后再还给人家。再则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总不能专设个图书管理员吧。

笔者认为,社区图书室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募书难”、“更新难”和“管理难”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社区图书室建立方针不明确。有的社区当时是为争取上级建设经费和达标检查而突击建室,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仅仅立足于争取拨款或应付检查验收,待检查验收完毕,又将图书室置于一边,甚至关门。图书室形同虚设,这就失去了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小区的创办宗旨。要改变目前社区图书室萎靡不振的状态,就必须在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各方出力共同扶持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社区文化资源,把办好图书室作为一件实事来抓。依托社会各界力量和辖区居民共同办社区图书室,激发社会各界捐书给社区图书室的热情,鼓励责任心强的退休老人管理图书室,政府要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帮助解决图书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社区图书室“精神”起来,发挥它在构建学习型、文化型社区中的重要作用。

江苏省东台市 王大庆

如何写黄炎培不是黄家的家事

 200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文化观察栏目刊载该报记者的文章:《电视剧〈黄炎培〉引后人抗议风波――名人传记片,为啥总惹祸?》文章开篇介绍:黄老小儿子黄方毅公开声明:“批评电视剧主创人员对黄炎培历史形象进行歪曲,质疑该剧迎合低俗趣味,粗制滥造。”黄老四子黄大能等8位黄家后人,则发表声明支持《黄炎培》剧组……

笔者认为,如何写黄炎培,不是黄家的家事,而是国事。黄老一生革命,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他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中,黄老作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黄老是国家领导人之一,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黄老的生命历程,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历程。宋任穷同志说: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历史。写黄炎培,就是通过写黄炎培,写中国现代史。写中国现代史中的革命人物,这是国事,黄家后人的不同意见,代表的是如何写黄老的不同观点。

黄老一生革命,电视剧必须以黄老参加的历次革命活动为主线来写,必须写的人像,事像。如果写的“人不像,事不像”,既歪曲了黄老,也歪曲了历史。史实更不能疏漏,疏漏了史实,黄老的形象必然残缺不全。

话也必须写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又是在一定的空间活动,让剧中人物说什么话,操什么地方的口音,也是表达人物形象。黄老“明明是上海人,却满口天津腔”,不仅人走样了,也难以表达老人家参加的革命活动。影视剧中人物的语音,只能用两种语音:一是方言,二是普通话。不能让上海人说天津话,不能让东北人说两广话。

黄方毅先生的声明告诉我们,电视剧《黄炎培》歪曲了黄老的形象;黄方毅先生的批评,表达了关注革命历史,敬重黄老的广大电视观众的意见。

黄老是中国共产党最亲密的朋友,是毛泽东主席的挚友,他从1945年7月访问延安起,到他1965年去世与中国共产党共事20年。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在共产党领导下风雨同舟共同建国的60周年。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电视剧绝不可粗制滥造。这部电视剧写好了,可以成为国庆60周年献礼片。

如何写黄炎培是中国的国事,不是黄家的家事。希望《黄炎培》剧组的主创人员,站在为国家负责、为历史负责的高度,把黄老塑造好。

黑龙江省虎林市 刘同尘

院士忙于打假是国人的悲哀

记者近日发现,中国工程院网站上有一个“公告中心”,这里24小时滚动播出的内容竟然绝大多数与“打假”有关,而发布这些信息的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关于‘硒旺’广告有关情况的说明”、“关于‘美国创力抗癌1号’的声明”、“关于‘派络欣’的声明”、“我对‘筋膜学’研究的声明”……这些都是中国工程院网站上院士贴出的打假声明,细细阅读这些声明内容,记者发现利用“院士”二字来唬人的虚假信息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据4月8日《北京晚报》消息)

记得抗日战争时,学生疾呼“中国之大竟容不下一张课桌”,因为外敌入侵,只能投笔从戎。如今堂堂院士也要大声疾呼“中国之大竟容不下一张书桌”,因为盗其名以牟利者大有人在,其打假都唯恐不及,哪有心思研究学术!

国家的强大依靠科学水平,科学水平的提高则依靠人才作用的发挥,院士作为人才中的佼佼者,却居然为俗务所累,可谓是国人之悲哀,国家之不幸。

大凡名之所在,利之所趋。因为院士学有所成,百姓信之、敬之,盗用其名堪称有“最佳广告”效果,更何况是盗用,不用花巨款而有名人效应,可谓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这怎不让那些无良商家起了邪念。于是采用“无中生有”、“肆意歪曲”、“强拉硬拽”的手段败坏院士的名声,以欺骗百姓,捞取不义之财。阅完此篇消息,让人既感伤,又愤怒。

感伤的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堂堂院士居然成为商家鱼肉的对象;愤怒的是如此严重侵犯院士的行为居然逍遥法外,让院士惶惶然终日忙于打假。

不良商家有恃无恐,当是执法不严的后果。有人以为,盗用院士名字,于院士之财无伤,与院士之身无碍,不过是小事一桩,无须小题大做。可要知道,盗用院士名字伤及院士之尊严,有损国家的荣誉,有害百姓的利益,岂可等闲视之!

公民有姓名权,受法律的保护,院士的姓名权更容不得沾污,建议司法机关关注此类案件,予以盗冒者以严惩,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院士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学术的环境和氛围!

福建省福州市 曾志杨

教师“无校籍管理”值得期待

据4月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成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打破教师“一校所有”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

不言而喻,教师“无校籍管理”,彻底打破了教师的校籍身份,可以使教育教学资源在宏观上得到较为科学均衡的配置,从而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是对时下家长和学生的“名师”、“名校”崇拜情结的纠偏,有效遏制择校热的升温,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使得社会教育观念重新回归理性。

教师“无校籍管理”无疑是教育师资力量朝着综合有序均衡方向的发力。随着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将正式落实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为教师“无校籍管理”提供了物质待遇的保障,推动教师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有秩序流动。

当然,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的不利因素也不可忽视。一方面学校因人事管理权被“剥夺”,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这需要相关管理制度的跟进,如培养学校管理团队等;另一方面,教师工资无差别化,对优秀教师造成某种“伤害”,会加速优秀教师人才的流失,因此,既要在教师的流动中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又要从各个方面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消除其后顾之忧,让优秀教师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更要关心每一位教师成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让每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到良好的国民素质教育,这才是教育发展的主旨所在。

江西省湖口县 郑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