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几经研磨始得重生的《固体物理学》

2009-05-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帅映清 张小镝 我有话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当时高校教材极度缺乏的状况,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早组织翻译了大批优秀的前苏联教材,铺就了我国高校教材编写和改革之路。然而,一段时间以后,根据形势的发展,自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材已

是大势所趋。由此,高教社又成为最早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优秀专家学者自编出版高等理工科教材的出版社。这些自编教材出自大家之手,凝聚了名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出版以来经久不衰,许多教材甚至沿用至今。而其中的代表作,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编写的《固体物理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本教材开启了我国固体物理教学之门。

“珍品”教材源自课程讲义

1951年,黄昆从英国留学回国,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国内首门固体物理课程。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赶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固体物理被采纳为我国高校物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课程重要,教师格外上心。黄昆一边上课,一边潜心研究中外固体物理理论,同时积累教学心得。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黄昆已经把这门课教得出神入化,而他多年积累的教学讲义也不胫而走,成为物理领域内的“珍品”。

1966年,在国内物理教材几乎全部由“苏联造”的情况下,黄昆的《固体物理学》已经在酝酿出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教材“生不逢时”,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它使这本教材未经面世就被“扼杀”在摇篮里,长久没有被投入使用。

把《固体物理学》请出“冷宫”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1982年,在当时教育部部长蒋南翔(清华老校长)的主持下,国家开始系统全面地抓各类教材建设。蒋南翔认为,在教材建设这件事上,“可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组成教材编审委员会,共同来抓大学教材的编审工作”。固体物理教材编审组(专家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时,高教社负责联系专家组的联络员是范印哲老师,他积极协助专家开展各项工作。事实上,范老师有着深厚的科研功底和编辑经验。他于1965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而后一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去了安徽,1971年调到沈阳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1978年才重新回到高教社。这期间,范老师积累了7年的物理学研究经验,具备了相当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力,他丰富的编辑经验对《固体物理学》的设计、编写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981年高教社成立了综合教材研究室,他作为第一任主任,至今一直坚持教材研究工作,可以说,范老师见证了《固体物理学》这本教材的发展历程。

范老师介绍说,《固体物理学》是一门包含多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学科,学科发展迅速,新的重大成果以及新的领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新的固体物理教材,基本上是以独立章节的形式把新内容“贴”在原有内容的后面,教材越贴越厚,内容的层次越来越多,这不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

在此形势下,高教社从1983年开始组织全国固体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专家、教授研究建立固体物理教材体系的问题,并参与其中。当时,专家们制定的新教材目标是:一要变“贴”为“填”,所谓“填”就是形成固体物理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把可以纳入基本理论体系的新内容恰当地放到体系中适当的位置上;二要反映固体物理发展中出现的具有综合意义的新概念。

同时,高教社还组织专家组对当时的三十多本教材进行了调研,并按照理论体系特点,将这些教材分为四类:

一是以原有教材为基础,加上以独立章节反映新内容的体系类,这类教材的缺点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以固体物理发展的历史为顺序,编排教材内容的体系类,这类教材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在教学应用中反响也并不好;三是理论和应用部分分开的,即固体物理1加固体物理2分开式体系类,这类教材的致命处是理论与应用结合的不紧;四是“固体物理基本理论+分支学科应用”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体系类,也就是黄昆先生的《固体物理学》采用的体系。该体系以晶体物理为全书的基础,形成固体物理理论框架,使新内容可“填”到框架中,形成了“固体物理基本理论+分支学科应用”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体系。它的优势是既合学科体系的要求,具有理论与应用的完整性,又具有很强的教学适用性,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就这样,以高教社为主导的编审委员会专家组“相中”了黄昆先生《固体物理学》,并开始研究、制作这部教材,为这部教材的“重生”做好了各项准备。

凝聚多方智慧的改编

《固体物理学》成稿于1965年,至1979年重新投入使用,中间间隔了近十年的“文革”期。在十年文革期间,固体物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固体物理教材的内容更新方面却很少有突破进展。因此,为了适应固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国家教委固体物理教材编审小组于1982年请韩汝琦教授对黄昆先生的原著进行改编,在“文革”以前,韩汝琦教授就一直协助黄昆先生进行固体物理教学。她历经《固体物理学》一书的形成过程,并长期使用该书讲授固体物理课程。

在着手改编前,高教社首先组织对固体物理这一学科进行研究,找准定位。在多年教材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阶段,其特点是突出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基本概念,并形成基本体系;第二阶段是发展中阶段,特点是把在新兴阶段形成的概念进行高层次的概括,形成新的理论;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是在发展中阶段基础之上,形成稳固的体系,同时与新技术领域相结合,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研究,高教社的编辑们发现,固体物理学具有第二阶段的特点,所以,他们将固体物理定位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发展中学科阶段,并根据发展中学科教材内容更新的普遍规律,制定出了这样的编写思路:充实基础,引入新概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上跨进一大步,使之成为一本新的优秀教材。一方面,高教社要求改编后的《固体物理学》在内容更新方面进行突破,力求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审视原有的内容和概念,赋予更深刻的阐述;另一方面,高教社要求改编后的《固体物理学》能广泛、恰当、自然地在各章节中反映固体物理发展的前沿内容。

有了以上的指导思想,韩汝琦教授在保持原著的特点和风格前提下,重新规划和充实固体物理的基础内容,使之更加丰富,阐述更加系统、连贯、完整,层次更加分明,更易于理解,对固体物理学教材体系中基础内容及其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贡献。

改编后的《固体物理学》,与国内外固体物理教材相比,在概念的阐述、物理图像的描述上,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固体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学科的特点,恰当地反映了固体物理学的前沿,对固体物理学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统一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引入了非晶态和准晶态、表面电子态和无序系统的电子态、金属-绝缘体转变、局域晶格振动、超导、元激发概念等。

突出了固体物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如通过晶格振动模式的测定、约瑟夫森效应及其应用、有关实验数据的补充等,增强了直观图像,使读者将固体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事实联系起来。

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声子、局域模等,在大学固体物理教材中是很难处理的,但该书能用简洁而明确的文字对理论的发展背景、特征和主要应用范围以及它们的局限性等做出评述。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都是很有益的。

进一步增强了黄昆先生原著的特色,反映了黄昆教授的著名成果,如激化极元与长波光学模法、晶格弛豫的多声子跃迁理论等。

事实上,《固体物理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本出色的教材,更为编写发展中学科教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昆教授说,这本《固体物理学》著作及其改编的成功,正是进行固体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并经长期积累的优秀成果。而从高校教材建设的角度讲,黄昆《固体物理学》的问世,开创了中国自编教材的新时代。

(《固体物理学》教材责任编辑范印哲对此文亦有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